从夏晚期的贝币到秦汉的方孔圆钱,明清的银元宝钞、民国的券钞大洋,再到新中国人民币的出现。钱币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革与发展,也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月8日上午,黄石市博物馆博学堂开展以“‘粘’上青铜——古钱币手工制作体验”为主题的社教活动,30余名学生及家长参加其中,感受古代钱币的历史魅力。


讲解员带领大家回顾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的贝币、刀币、布币,到后来的方孔圆钱、交子、银元,直至现代的人民币,每一阶段的钱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文化特色和审美趣味。

不同时期的货币各具特点,如夏商时期的贝币因其原料的稀有性而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秦汉时期因统一了度量衡,方孔圆形钱币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的银元宝钞,作为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造型规整,底面常铸有铭文,标明重量、成色及铸造地,反映了明清经济的繁荣与银钱制度的完善。



为了使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古代钱币的制作过程,博学堂特别准备了粘土和模具,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钱币。在讲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用粘土,按照模具的形状,塑造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古代货币。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还深入了解了古代货币的铸造工艺。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沉浸在历史文化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了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探索古代钱币的奥秘。通过手工实践,大家对古代货币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也更加珍视金钱的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