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乡村振兴

【工程进展】聚力扶贫攻坚奔小康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17-01-13

分享:

  临近春节,阳新县王英镇王英村东山上一派繁忙:采摘、洗果、装车……瓜蒌专业户王忠云、王贤才、王忠金等在海拔540米的东山上抓紧采摘瓜蒌。一台台满载瓜蒌的大卡车驶向山外。村民们望着丰收的果实,心里充满喜悦。

  王英村是一个移民贫困村。为找到脱贫致富路,老支书尹合家率先成立佳佳合作社,种植瓜蒌200亩,2015年带动11户贫困户脱贫。如今,东山上已有3个瓜蒌基地,总面积达560多亩,全村有30多人从事瓜蒌产业,每年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带动了20多个贫困户脱贫。

  当瓜蒌产业打开了王英村的脱贫致富小康路,更多的扶贫产业正下乡进村开花结果,成为农民聚宝盆。

  去年,我市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共享机制,推进“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合作社电商贫困户”“企业基地保险贫困户”等多种脱贫方式,初步形成了主体带动、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特色种养扶贫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帮助1.9万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路子,占年度脱贫任务的44.2%,确保了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生态已经越来越成为后劲十足的财富资源,随着黄石生态转型战略步伐的加快,广阔的农村大有可为,这片希望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

  程玉兰,是重新回归乡野的返乡创业人士。程玉兰跑了16年的长途汽车客运,2013年黄石提出生态立市战略后,程玉兰嗅到了农村潜在的巨大生态商机,她选择了回乡创业。在父子山脚下流转了500亩土地,投资了600余万元,建苗圃基地,开农家乐,包鱼塘,养鸡,带着周边的贫困户一起,程玉兰开始了新的创富之路。

  来自阳新木港镇的孙玉竹,已经成了生态土鸡的代言人。返乡创业的她,经过3年的辛苦探索经营,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玉岭牌”(鸡蛋)商标,带动农户200多户一起创业致富。

  当前黄石的生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纷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档升级,658家家庭农场、2424个农民合作社、3838个专业大户,带动农户22万户发展,户均年增收3万元左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从农民的副业变成了农村的新产业态,2016年前三季度乡村旅游实现收入20多亿元,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大冶、阳新共有电子商务企业700余家,销售本地农产品达数十亿余元。

  产业的发展,有力推动了精准脱贫。2016年全市实现脱贫82个村4.3万人,完成易地搬迁1298户、新建旅游扶贫新村16个,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美丽乡村体验带建设成效明显,父子山休闲绿道建成开放,梅溪公路建成通车,大冶市率先实现脱贫。投资8.15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386处,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4个,建成高标准农田10万亩。

  当外出打工的成功人士回归田野,当抛荒的土地重新耕作,农村农业农民正在改头换面。你可以去阳新县平原村,一览七峰山野樱漫空飘舞,品味紫薯、采摘金银花;去大冶市金柯村,感受南部高寒山顶盆地的冬暖夏凉,品尝一甜一辣的冻米粥和金柯辣椒;去幕埠山下的龙港镇界首村,感受革命老区的丰富历史和美丽风光,购买特色核桃和各种名贵中草药……

  阳新县白沙镇镇镇长刘元根认为,产业转型,应以生态优先。对于白沙镇来说,可以建设七峰山生态旅游休闲绿道,带动周边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同时对乡村种植业龙头企业应给予扶持政策。龙港镇镇长刘会军认为,龙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应发展好红色旅游资源,更要做好山头绿色文章,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站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关口,2017年,黄石将继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打造畜禽、水产、食品饮料3个“百亿元产业链”,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工程,加快建设一批10万亩以上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村水利、交通、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态化整治。突出抓好环父子山开发建设,深入推进“两镇一区”“两区两带”示范带建设,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风光无限好,信心干劲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