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天气阴沉,黄石气温低迷。在西塞山区公安路附近某小区,86岁的李南俊近期鲜少出门:一是因为天气冷;二是老人家住5楼,上下一趟挺折腾的。
待在家中,李南俊对黄石发生的新鲜事儿却也很了解。
6日上午,记者一进门,他便热情地招呼记者:“小陈,咱们黄石创文创得咋样了?我们小区也正在进行改造,不知道以后都会有哪些新变化……”
如今,老人对黄石这座城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东楚晚报》,“1995年7月1日,我就在刚刚创刊的《黄石晚报》(后更名为《东楚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员文章呢。”说起和《东楚晚报》的故事,老人一脸自豪。
李南俊的老家,在荆州。1954年,时年18岁的他受组织委派,以支援新兴重工业城市的名义,来到黄石工作。68年风风雨雨,李南俊先后在新华书店、黄石电影公司等任职,在文化战线奋斗了大半辈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是初中学历。”李南俊说,但那时,他热爱读书,有着坚持写作的习惯。他回忆,1958年起,他开始成为《黄石日报》通讯员,也与黄石日报社结下了不解情缘,陆续发表了不少评论、游记、读书心得等文章。
1995年,《黄石晚报》创刊。李南俊对当时的“晚报”倾注了更多的喜爱,“我常跟朋友家人说,我们要‘立足本地,展望全国,放眼世界’。晚报就是咱黄石本地人的报纸,关注的也是黄石本地的事情,能够帮助我们更了解这座城市。”他说。
在当年7月1日的《黄石晚报》创刊号上,李南俊创作的文章《六月六,晒红绿》刊发了出来。他很高兴,特意将这份报纸保留了下来,并通过剪报的方式,把文章粘贴到了剪报本上。“文章写的是那段时间,居民们纷纷利用好天气,晾晒自家衣服的场景。”时至今日,他仍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
1996年,李南俊退休了,有了更多的时间读报、写作。他回忆,那时候,他常常将自己创作的稿件,认认真真地誊写在信纸上,送到报社,和报社的编辑们一起探讨文章,讨论读书心得。
后来,李南俊还通过打印文稿、投送电子文稿等方式,向更名后的《东楚晚报》投过稿,也结交了不少记者、编辑朋友,“吴建新记者退休了吗?我记得,他既会摄影,稿件也写得很有文采……”
如今,李南俊依然保持着阅读《东楚晚报》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视力正在逐渐衰退。但在他的书桌上,《东楚晚报》和一个充电后可以散发光亮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两件物品,“我想提个建议,希望晚报能够多开展一些座谈,让读者和记者、编辑有更多的交流。”他说。
不仅自己读报,李南俊的老伴李自然也是《东楚晚报》的资深读者。记者采访中,她推门进入书房,和记者聊了起来。她说:“小陈,我看你前段时间去阳新、大冶,写了一些报道,我还专门让‘老头子’看了看……”
这让记者感动,也让记者欣慰。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支持,我们奔波在新闻战线,虽苦犹甜;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记者 陈子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