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黄石,暑气正盛。12日清晨,当阳光洒进新港园区柏林村,村党群服务中心三楼已书声琅琅。在由会议室改造的临时课堂里,驻村书记罗光阳正带领孩子们深情诵读辛弃疾的豪迈词句。
听,这就是充满温暖和爱的声音。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遍布全市的365个爱心托管班,让万余名黄石孩子的暑期多了一份爱的守护,绽放出更加斑斓的色彩。
托管班“一座难求”
尽管过去已久,柏林村村支书费久军犹记得,村里爱心托管班7月15日开班当天的热闹情景:108个孩子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70公里外的阳新县汪武颈村,爱心托管班同样“一座难求”。
“报名太火爆,4间办公室还不够用。”村支书刘修学指着被临时改造成教室的医务室说。如今,托管班开办到第五期,按年级分了4个小班,三楼会议室成了孩子们合唱、做手工的专属空间。
3年前,刘修学返乡任职,每到寒暑假就揪着心:村里的孩子要么围着池塘摸鱼,要么在村马路上追逐嬉闹,安全成了大问题。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安全、快乐、成长的暑期,村里决定办起寒暑假托管班。
走进汪武颈村村委会,原本严肃的办公区被童趣填满:“笑脸墙”上,孩子们捧着西瓜的憨笑、展示手工作品的得意、对着镜头做鬼脸的调皮被一一定格;“作品墙”上,优秀作文、水彩画、孩子们联手设计的结业典礼海报,成了孩子们这个夏天的快乐回忆。
团市委副书记梅益明认为,从孩子在家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到进托管班学本领交朋友,从家长上班心挂两头,到放心把孩子交给托管班,爱心托管班的一座难求,恰恰印证了民生服务需求的精准对接。
骑手子女笑开颜
13日中午,大冶市铜草花园社区托管班饭菜飘香,10岁的肖明明(化名)牵着6岁的妹妹奔向社区幸福食堂的送餐车。
他俩的父母都是外卖骑手,头天晚上已在托管班微信群里点好了午餐——两荤两素一汤,10元一份。在每天中午父母最忙碌的送餐时段,肖明明和妹妹在社区吃饭休息。
外卖骑手曹中强深有感触:“托管班解决了我家女儿无人看护的难题。如今,女儿在托管班跟小伙伴一起吃饭,连挑食的毛病也改掉了。”他翻着手机里女儿表演手势舞的视频,一脸笑意,“每天放学,她都叽叽喳喳讲托管班的新鲜事,说汉服小姐姐教她做了绒花簪子,海底捞师傅教他们拉面条,这个暑假实在是丰富多彩。”
社区党委副书记曹文娟翻着订餐记录,16名骑手子女的名字被特意标了红,“占托管总人数的60%,他们的父母最需要这份安心。”铜草花园社区的创新,正是黄石托管服务精准触达新就业群体的缩影。该社区整合辖区资源,把汉服协会、环保协会、企业商户的力量请进课堂,让骑手子女不仅有人看护,更能学得好、玩得欢。
爱的接力暖童心
“少年强,则国强……”汪武颈村村委会门前空地上,一名小男孩手持话筒,领着40多名小伙伴激情诵读。随后,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圈,在欢快的旋律中起舞。刘修学指着两个沉浸在歌舞中的小男孩轻声说:“他俩是亲兄弟,父母都是智力残障,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刚来时总躲在角落,现在你看,笑得多大声。”
这份改变,源于黄梦玲、李甜甜等四名大学生志愿者(托管班老师)对59个孩子的逐一上门家访。她们发现,托管班中不仅有双职工子女、留守儿童,还有不少来自单亲、特困或父母残疾、离世的特殊家庭。她们给每个孩子建“成长档案”,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多留一份心。“或许我们只能陪伴一个月,但希望能将光亮,洒进孩子们小小的心间。”黄梦玲说。
爱的传递跨越了年龄。在大冶市向阳社区,辖区老人踊跃当起托管班的老师,围棋、象棋、军棋、二胡……只要孩子们感兴趣,随时可以开课。费安升曾在上海研习书画6年,这次主动请缨,带着笔墨纸砚来托管班免费教授书法绘画,“看着娃娃们从不敢下笔到画出山水,比什么都甜。”
汪武颈村村民捐来价值4000元的学习文具,家长们拉来一车西瓜,驻村工作队每天送来解暑的绿豆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爱心接力。爱心托管班像个磁场,把点点滴滴的善意聚成了光。
守护不辍十余载
今年暑假,团市委为全市托管班都买了场地责任险,志愿者也有意外险,要求每个托管班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暑期托管期间,除了传统文化、科学实验等特色课程,防溺水宣传、消防安全演练、反诈宣传等安全教育也不能缺席。
为破解青少年假期“看护难”,团市委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社区青年之家、学校、企业等阵地,开办爱心托管班,为假期无人看管少年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安全自护、社会实践等陪伴服务。自2013年“希望家园”项目启动至今,黄石假期托管版图持续拓展:从农村到社区、从服务双职工家庭到覆盖新就业群体。
据团市委学少权益部最新统计数据,今夏全市共开设365个班次,招募2173名志愿者,服务暑期无人看管青少年10332名。
“我也曾是盼父母回家的孩子,现在,我成了照亮孩子们的那束光。”随着爱心托管班临近结业,志愿者、高三毕业生陈文鑫在入党申请书中写下这样的肺腑之言。
1万多个孩子告别“孤岛式”暑假,2000多名志愿者收获成长,多少家庭卸下“看护焦虑”——这些遍布城乡的托管班,早已超越“看孩子”的范畴,成为基层治理的温暖根系,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开花结果,满城芬芳。(记者 顾文娟 实习生 冯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