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火箭着陆缓冲装置系统的配套方,大冶特钢在极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原材料的交付,助推我公司顺利完成产品交付。”7月16日,火箭着陆缓冲装置系统配套方负责人给大冶特钢送来感谢信。
火箭的着陆缓冲系统是火箭软着陆的关键,4条着陆腿里的缓冲器要吸收箭体着陆时的动能和势能,使火箭平稳着陆。2024年6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我国第一款重复使用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完成10公里垂直起降飞行试验,实现国内重复运载火箭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着陆装备某核心系统制造采用了大冶特钢生产的某牌号中厚壁无缝钢管和锻材。试飞行配套回收着陆缓冲装置,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的核心系统,国内首次在空中实现该项技术,填补了空白。接到用户“时间紧任务重”的需求后,大冶特钢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疏通生产瓶颈、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分院聚焦生产工艺、生产单位围绕合同订单,通过提前做好工艺验证、合理排产,全工序联动、上下协同攻关,保障了合同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交付,用实际行动为火箭着陆缓冲装置系统配套方厂家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
7月15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发射升空,这是大冶特钢独家供应的特种无缝钢管助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飞行584次。从中国第一炉电渣钢到第一根极薄壁高温合金旋压管,从第一个飞机用高温合金涡轮盘,到第一根轧制的飞机大梁(毛坯),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神舟系列飞船的上天,到“嫦娥”奔月,再到“天宫”“北斗”发射升空,大冶特钢均提供了关键部件的用钢。
长期以来,大冶特钢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国家标准样品定点研制中心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以冶金、加工工艺和材料为主体且各学科综合的专家群体、多层次人才结构以及完整的特殊钢新材料研发试验平台,始终保持着先进的科研实力,并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启战略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服务和保障航空航天、高铁、盾构机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通讯员 谢萍 记者 肖琼)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