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热点关注

春季野菜正当时 尝鲜也要防中毒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5-03-27

分享:

荠菜、水芹菜、蒲公英、胡葱、藜蒿、香椿、枸杞芽……3月正是野菜生长旺盛期,也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不少市民把野菜当作“绿色食品”,郊外踏青赏花时,顺便采点野菜尝鲜。市民陈女士表示,和朋友们爬山时,发现好几种野菜,顺手摘了不少和家人分享。

市营养学会理事长胡晓岚表示,春天挖野菜是亲近自然的好方式,但食用时需谨慎,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确认可食性,避免误食。许多野菜外形相似,有毒与无毒品种易混淆(如野芹菜与水毒芹)。采摘前,建议通过专业书籍、APP确认,切勿凭经验判断。

避开污染区域。马路旁、工厂周边、农田附近的野菜可能富集汽车尾气、农药或重金属。优先选择远离污染源的野外环境采摘。

科学处理减风险。部分野菜含天然毒素(如蕨菜的原蕨苷、香椿的亚硝酸盐),食用前用沸水焯烫1-2分钟,可有效降低风险。浸泡、多次冲洗也有助于去除杂质。

适量食用,因人而异。多数野菜性寒或含粗纤维,过量可能引发腹泻。老人、幼儿、孕妇及肠胃敏感者需控制摄入量。过敏体质者初次尝试,应少量试吃。

新鲜食用,合理保存。野菜易变质,建议现挖现吃。如需保存,洗净焯水后挤干水分,分装冷冻可延长保质期,但不宜超过1个月。

中毒应急处理:误食后若出现恶心、头晕等不适,立即催吐并携带残留野菜样本就医,便于医生快速诊断。

胡晓岚提醒,野菜虽具独特风味,但营养价值未必高于常规蔬菜,无需过度追求“野生”。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记者 廖星 李艳芳

▶ 新闻链接

野生蘑菇,勿采食勿买卖

除了野菜,不少市民还喜欢采食野生蘑菇,但如果食用了有毒蘑菇,严重时可致命。

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所副所长邹岸霖介绍,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的季节,我市城区及各乡镇的绿化带、公园、草地、山地等逐渐出现野生蘑菇。一些有毒的蘑菇和普通蘑菇极其相似,对于是否有毒,大多市民无法分辨。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遇到野生蘑菇,不要采食,不要买卖。

以下是我市现有记录分布的有毒蘑菇品类:

肉褐鳞环柄菇

损害类型:急性肝损害型(剧毒)

识别要点:小个子,头长草(鳞片),腿长毛(鳞片),常见于松杉树下。

时空分布:该物种是我国造成死亡最多的剧毒蘑菇之一。我市于2024年4月首次发现,在城市松树下草坪分布。

生长环境:常生长在针叶树林地上,偶尔生于杨树、枣树等阔叶树下。

大青褶伞(青褶伞、铅绿褶菇)

损害类型:胃肠炎型(有毒)

识别要点:大青褶伞中等大小至大型,菌盖被褐色鳞片,菌褶成熟后铅绿色,菌柄上部具一类似戒指的菌环。

时空分布:大青褶伞每年在4-5月、9-10月均有生长,是我市引起中毒事件起数最多的毒蘑菇。

生长环境:生长于草坪上、菜地里、路边荒地、锯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是离人群最近的毒蘑菇。

日本红菇复合群

损害类型:胃肠炎型(有毒)

识别要点:白蘑菇、小短腿、盖下凹、褶密排。

时空分布:我市大冶地区(尤以灵乡、金牛、还地桥等乡镇)分布较多,极易与辣味多汁乳菇(石灰菌)等分辨不清,是我市引起中毒人数最多的毒蘑菇。

生长环境:适宜于阔叶树、针叶树或针阔混交林地上。

热带紫褐裸伞

损害类型:神经精神型(致幻)

识别要点:紫帽子(菌盖),紫裤子(菌柄),善变色,生树上。

时空分布:俗称变色龙裸伞,在阳新县有发现。

生长环境:典型的木材腐朽真菌,生于腐木、死竹子、碎木头或者锯末堆上。

黄丛毛蘑菇

损害类型:毒性不明,不建议采食。

识别要点:顶上黄丛毛,菌褶粉色,阔叶树山地分布。

时空分布:黄丛毛蘑菇是2016年新发表的物种。我市于2024年5月1日白马山-柯尔山公园有发现。

生长环境:子实体中等大小,菌盖宽3-8厘米,密生黄褐色丛毛状鳞片,菌肉白水,脆;菌背有完整菌幕,菌幕脱落后会露出淡红色菌褶,若沾水,水会被染成淡红色,老后菌褶为褐色,离生(菌褶不与菌柄相连,中间有空隙);菌柄常弯曲,高3-5厘米,有菌幕残余,易脱落,长有黄褐色茸毛,基部稍膨大。常单生于阔叶树混交林中地上。

“毒蘑菇难以通过外形、气味、银器试毒鉴别,高温加工、添加大蒜等烹调方式也无法降低毒蘑菇毒性。”邹岸霖提醒,市民要警惕蘑菇中毒,安全食用菌类可遵循这些原则:不要采食不熟悉、来源不明的菌类;到正规市场购买,选取有营业资质的店铺;加工烹调时要炒熟煮透,切忌凉拌生吃;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会与酒发生反应,引起中毒;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有毒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