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上一查,就可以找到附近的停车场,不用再到处找车位了,还能无感支付,快速离场。”24日下午,市民陆澄在“黄石智慧停车”APP首页“特色停车”界面输入所在位置关键词“武商”,立即出现20余个周边停车场。
路内、车场、充电……陆澄惊喜地发现,除了剩余车位、远近距离外,APP还能显示停车场功能划分。他将车停在离他最近的陈家湾立交桥生态停车场,1个半小时后,他办好手机自动支付驶离停车场。
24日起,我市启动停车设施“通停通付”试点,改变过去停车场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无感支付快速离场。连日来,已有不少市民体验新模式带来的出行便捷。
据了解,“通停通付”是指通过技术力量打通数据资源,将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停车场统一接入智慧停车系统平台,实现停车服务、收费结算、车位共享、停车诱导等功能集成。在“通停通付”体系下,不同停车场可以实现线上的统一管理以及信息共享,让数据流动起来,促进资源的整合与互通。
市民在“黄石智慧停车”APP或者“停车小码头”微信小程序上注册,登记车牌信息,预充一定金额后,入场停车即可实现无感支付、快速离场,免去手动扫码、取票找零和排队等待的麻烦。
“打通‘通停通付’功能后,停车场前端智能道闸等设施可以通过扫描识别进场车牌号,自动计算停车时长。系统全程线上固定操作,车主可以在不用手机扫码的情况下实现缴费离场。”市“停车惠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功能不仅大大提高了车主的使用便捷性,还可以提高停车场的周转效率。同时,该功能也杜绝了人工收费可能出现的乱收费现象,对每一笔停车收费实现在线监管,防止公共停车场收费“跑冒滴漏”和“微腐败”情况发生。
据悉,我市首批陆续启用“通停通付”试点停车场92个,泊位数14950个,涵盖城区政府定价停车场及道路停车位,包括医疗设施、交通枢纽、公园景区、文体场馆停车设施,以及国有公共停车场、住宅配建停车场等。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协调开通智慧停车APP小额免密自动支付功能,计划7月20日完成。届时将打通微信、支付宝、账户余额等多种支付渠道,车主通过智慧停车APP绑定车牌并选择小额免密自动支付后,在进出“通停通付”停车场时,可以做到停车时自动识别计费,离开自动结算扣费的智能化服务,实现“无感支付”场景。
通过时间、空间、信息的互换,盘活现有闲置的停车位资源,是解决停车难题的有效路径。下一步,我市还将持续推动智慧停车系统优化升级,打通各类停车场“通停通付”功能,公共泊位率先试点开放,盘活已改造小区内部泊位,释放更多停车资源,让交通更畅通、出行更轻松。(记者 丁欢)
首批“通停通付”试点停车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