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启动旱情四级应急响应以来,市水利和湖泊局以“保供水、保灌溉”为核心,聚焦大冶湖大闸、红旗泵站两大关键枢纽,通过工程升级、精准调度与前置养护,构建起月月“源头补、精准送”的抗旱保障体系,全力守护辖区群众生活用水与农田丰收。
8月29日,在大冶湖刚完成主体工程验收的新闸前,工作人员正细致清理闸室、检查启闭电机。这座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闸,曾以300立方米每秒的设计排水量守护流域防汛,历经50年运行后显得“力不从心”。
市水利和湖泊局组织对大闸进行了安全鉴定,鉴定结果为四类闸,需要拆除重建,工程于2024年6月份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通过工程验收。如今,重建后的大闸实现“一闸两用”,既保留了原有防汛排水功能,还新增了关键抗旱能力,成为大冶湖流域抗旱的“新利器”。
据大冶湖枢纽工程管理站工程管理股股长石辉介绍,之前的大闸功能主要是排大冶湖水入长江,改造以后对方案进行了优化。如果大冶湖流域发生旱情,长江水位高于大冶湖水位,可以开启闸门,向大冶湖灌注长江水,抗旱保产保丰收。
与此同时,10余公里外的红旗泵站内,抗旱作业正紧张有序推进。机房里机器轰鸣,工作人员紧盯仪表盘,水流速度、机组温度等数据不断翻新,泵站的智能监控系统确保水源输送精准高效。
作为国家中型提水泵站、大冶市重点水利工程,红旗泵站是抵御“百日大旱”的主力——装机8台套、总功率2840千瓦、总流量每秒6.8立方米,服务的红旗灌区覆盖陈贵镇港南14个村,设计灌溉面积达6万亩,是当地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生命线”。
面对旱情四级应急响应,市水利和湖泊局严格落实“先生活、后生产、再生态”供水原则,对红旗泵站及灌区开展科学调度。高效调度的背后,是上半年提前完成的养护“功课”。
据大冶市红旗泵站管理站站长李雪琴介绍,对高干渠进行了清淤防渗维修养护,完成了机组检修检测调试,确保机组安全高效运行,保障陈贵镇4.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为灌区农作物抗旱保收提供充足水源。
当前,市水利和湖泊局仍24小时监测天气、雨情、旱情,以大冶湖大闸“长江水倒灌补源”保障流域水源,以红旗泵站“智能调度送水”覆盖田间民生,两大枢纽联动发力,让抗旱活水源源不断。从大冶湖畔的闸门开启,到红旗灌区的渠水奔涌,黄石水利人以实干筑牢抗旱防线,全力守护群众“水缸”满、农田“丰收望”。(通讯员 左思甜 记者 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