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实施三年来,黄石融得如何?黄石市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班办公室25日介绍,黄石融圈入群,打造了“五个圈”:聚势赋能的科技圈、合作共赢的产业圈、外联内畅的交通圈、共建共享的幸福圈、绿色宜居的生态圈。
聚势赋能的科技圈
黄石主动对接武汉科创资源,融入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平台共建。黄石未来科技城跻身全国70强,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累计入驻企业187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73家。高质量建设黄石大学科技园,与武汉大学、武创院等9家在汉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4年以来解决技术难题100多项,其中黄石宏和电子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高性能玻纤纱实现美、日同类型产品有效替代。目前,黄石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二。
——资源共享。组建黄石科创供应链服务联盟,形成“1+6+N”的“地网”服务体系。截至6月底,黄石专区入驻企业1504家,成功对接需求1144项。大力实施“才聚东楚·点石成金”行动、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邀请在汉高校院所院士专家、科技副总来黄为重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30余人次。
——项目共研。联合在汉高校院所累计实施合作项目157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9项。华新水泥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海螺集团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抗压强度超60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产品,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
合作共赢的产业圈
黄石加快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和武汉“965”产业体系,强化区域协同,深化产业协作,构建黄石“1133”产业集群。
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产业辐射,武汉芯动科技、汉泰科技等20多个项目在黄石设立生产基地,其中,武汉锐科激光在黄石搭建全球首条规模化光纤激光器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20万台,产能规模全球最大。
全面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全市121家企业为光谷光电子信息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加快融入湖北百亿级汽车产业链,东贝铸造、华锦智能等8家企业入驻长江车百链平台。
黄石经开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建光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园,一期智能显示产业园已建成投用。黄石港区江北工业园与浠水散花工业园深化合作,共建跨江合作示范区。
外联内畅的交通圈
黄石“西融武汉鄂州、北接花湖机场、东连黄冈九江”,大力推进与武汉新城、花湖机场互联互通,全力打造武鄂黄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
公路方面,高标准建设“三横三纵”快速道路,武阳高速、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项目顺利通车,花湖机场高速二期工程超时序推进,以武黄、武阳高速,武汉新城—黄石新港、吴楚大道—S203快速道路为主骨架的对接武汉新城交通体系,以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花湖机场高速二期、S203—机场南大门、燕花路—S201为主骨架的对接花湖机场交通体系加快构建。
铁路方面,抢抓“十五五”规划编制窗口期,推进武九高铁直通线、岳咸九铁路、大冶湖南岸疏港铁路等项目研究论证,争取纳入新一轮国家铁路网建设规划。协调推动地方铁路纳入“国铁”一体化运营,大力支持大型工矿企业、工业(物流)园区新建或改扩建疏港铁路专用线。今年上半年,全市“公转铁”运输量35.58万吨,超2024年全年运量水平。
多式联运方面,黄石新港与武汉阳逻港“双枢纽”协同错位发展,推进新港三期工程、电建配套码头、砂石集并中心等项目的9个万吨级泊位建设,开创“长江班列+江海直达”物流新模式,建设“东楚通”多式联运物流服务平台,持续推进多式联运降本增效。继2024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后,今年上半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855万吨、同比增长27.39%。
共建共享的幸福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资源互惠共享,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150个高频政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1062个事项实现“圈内通办”,公积金异地个人住房贷款实现圈内“互认互转、互办通用”,社会保障卡加载武汉通功能,实现政务服务、就医购药、公交出行等领域“一卡通用”。
持续推动医保异地就医,全市79家医院、349家零售药店纳入异地参保人员结算普通门诊费用范围。与武汉等城市建立血液库存信息联动机制,大冶市、阳新县人民医院与中南医院、同济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共建医联体21个、专科联盟65个。
建立健全武汉都市圈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资源共享机制,组织教师赴汉参加培训项目,加强职业教育合作,建成华新1907·湖北美术学院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加快打造教育合作样本。
出台《组建发展区域性产业用工联盟十条措施》,创新优化来黄就业“一站式”服务。今年上半年,开展“直播带岗”80余场,吸引武汉、鄂州、黄冈三地来黄石就业1500余人。
创新开展“黄石·咸宁互惠游”活动,推广旅游“一卡通”,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阳新仙岛湖等17家景区纳入旅游年卡,东方山文昌阁、天空之城等景点成为武汉都市圈群众热门打卡地。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3.7%。
绿色宜居的生态圈
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先后与鄂州市、咸宁市签订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与咸宁共同成立富水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协作保护基地。2024年,黄石11个省控及以上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90.9%,提前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任务。
健全完善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与江西瑞昌签订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联合鄂州等地开展大气环境、柴油货车路检路查等执法行动,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黄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2.5%,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PM2.5浓度32.9微克/立方米,在省级13个国考城市中排名第三、改善幅度第一。
探索建立固体废物利用行业“黄石模式”,年资源化利用产值达6亿元,以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黄石市固体废物利用行业“厂内+厂外”双循环模式入选2024年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十大优秀案例。(记者 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