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时18分接到投诉:海虹物流园噪声扰民;18时51分接到投诉:海虹物流园噪声大,影响周边居民;22时59分接到投诉:海虹物流园发出的生产声音,影响居民休息,盼环保部门能够处理……”近日,大冶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执法五中队中队长冯贤臣边翻看记录本边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们接到了大量关于海虹物流园噪声扰民问题的投诉。
“与其在办公室里对着投诉报表凭空猜测,不如换身便服,真真切切去物流园周边的村民家里住几天,实际看看他们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亲耳听听那噪声到底有多闹心?”冯贤臣说。
“吱呀——”随着一扇老旧木门被推开,冯贤臣拎着简单的行李以村民身份,住进了距离金湖街道海虹物流园50米的一户村民家中,这场为期3天的“干部换位跑”体验正式开启。
在这3天时间里,冯贤臣用手机记录下的画面中藏着最鲜活的观察。白天,他一次次站在园区附近静静聆听,手持设备反复测试着噪声的分贝数值。当夜幕降临,高频噪声像一张无形的网,悄然笼罩了整个村庄。“以前总觉得投诉报表上‘夜间难眠’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直到自己在现场亲身体验……”
冯贤臣每日坚持记录,仔细标注不同时段的噪声分贝数据。到了夜晚10时许,一阵突如其来的货车启动声打破了小村庄夜晚的宁静。货物运输的轰鸣、路面来回碾压,让躺在床上的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无奈之下,冯贤臣只好起身,快步走到屋外观察。只见物流园区内灯火通明,车辆和设备的轰鸣在寂静的黑夜里显得格外清晰。“经过连日来的亲身体验,大家投诉的噪声扰民问题,确实存在!”
随后,冯贤臣带领记者一行走访了周边多位村民。“有时候晚上也开工,货车声音有点吵!”“我孙子放假在家,影响小孩睡觉!”“有噪声,我都想搬去城里住了!”村民们纷纷表示。通过细致的采访与核实,村民们的讲述与反馈也进一步印证了冯贤臣的调研结果:噪声扰民问题并非个例。
结束3天体验的冯贤臣,换回了工作制服。在亮明身份后,他带领记者一行进入了物流园内。在园区办公室里,他与企业负责人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将这几天切身感受到的噪声情况、记录的分贝数据一一摆出,并细致沟通起噪声的具体来源与治理方向。
为了精准锁定问题根源,从白天到深夜,冯贤臣带着记者一行在物流园区内全程蹲点,沿着作业区、装卸点、货运通道逐一巡查。他手持分贝仪,在不同区域反复进行测试,并仔细记录下货车启动的轰鸣、机械运转的嗡鸣、货物装卸的碰撞声等各类噪声产生的时间与位置,对每一处可疑的噪声来源都进行了细致核实与标注。
“通过此次换位跑,我切实感受到海虹物流园的噪声确实对周边群众生活造成了影响。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企业的督促和指导,进一步细化各项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通过降车速,轻取放,减少硬碰撞等方式降低噪声强度。二是积极邀请公众参与,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广泛征求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公众环境权益。三是根据群众诉求,科学调配作业时间。四是强化环境执法,严厉打击噪声超标扰民环境违法行为,倒逼企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对此,企业负责人当即郑重表态:“对于噪声扰民的情况,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严格落实整改!”
记者留意到,在冯贤臣的笔记本上最新一页写着:“50米的距离,是报表到现实的距离,也是心与心的距离。”这场换位跑留下的不仅是整改方案上的具体措施,更是刻在工作日志扉页的那句——“把群众的‘耳边烦’,当成自己的‘心头事’”。
▶体验日记
当办公室的投诉报表变成枕边的真实困扰,这场特殊的“干部换位跑”体验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连日来,我以村民的身份住进了距离工厂50米的一户村民家中。推开窗,厂内作业的轰鸣隐约传来,带着金属摩擦的震颤,成了生活的背景音。
白天,手机分贝测试软件上跳动的数字,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村民日复一日的困扰:55分贝、60分贝……每一次超标瞬间,都藏着无法安心交谈的日常。
夜幕落下,昏暗灯光漫过分贝数值时,心底的焦灼被光影无限拉大,那些“睡不着”的投诉,此刻都成了亲身的煎熬。
走访时,村民的心声藏不住:“这噪声,确实影响了生活。”朴实的话语,比任何数据都更沉重。换上制服,专业设备测出的精准数值,成了整改的底气,让这场“换位”有了答案。
3天体验,换的是身份,解的是民忧。群众耳边的安宁,从来都是我们脚下的责任。后续,我们将建立“整改—复查—长效监管”闭环机制,定期回访监测噪声数值,跟踪企业整改进度,用专业执法与持续监督,将换位体验中感知的民生痛点,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宁的具体成效。
记者 刘舒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