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黄石要闻

科技赋能的“黄石密码”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5-05-28

分享:

当白鹤滩水电站百万千瓦机组的运转变得“冷”静,当国产新能源汽车在20万级市场装上百万级“脊梁”……这些看似不可能的突破,正在黄石同步发生。

省委赋予黄石“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区”的使命,绝非偶然——用0.003毫米的厚度、300次失败后获得成功的勇气和数项科技赋能的方式,为“中国制造”增色。

春末夏初,长江黄石段江风浩荡。科技赋能的火种,正在这片曾经的“工业粮仓”燃起燎原之势。

科技赋能工业经济:

诞生“世界第一”的黄石

在全球制造业深度变革的浪潮中,科技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科技创新不仅为工业经济赋能,更在深层次上重塑着全球产业竞争格局。

5月19日,在湖北诺德锂电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诺德锂电”)的实验室里,一张薄如蝉翼的铜箔正经历“极限挑战”。3微米的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1/24,却是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突破上限的关键密码。

“铜箔是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厚度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诺德锂电党支部书记兼副总经理王晓敏举着显微镜展示道,“别看这张铜箔看起来柔弱,实际上抗拉强度可达到300兆帕以上。”

“失败300次,换来世界最薄,每次断裂都是向材料科学交的学费。”王晓敏揭开攻关秘密。正是这份执着,让国产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20%以上,铜箔使用量减轻50%,体积减小10%,成本大大降低。

为攻克3微米锂电铜箔易断裂难题,诺德锂电研发团队耗时3年,从电解液配方到生产工艺、设备升级迭代反复实验300余次,最终让3微米锂电铜箔在生产中实现“毫发无损”,成为在全球率先研发并实现量产3微米锂电铜箔的“第一人”。

如今,诺德锂电产品已进入头部企业供应链,助力国产电池挺进高端市场。

真正的转型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传统肌理中植入科技创新基因。

湖北迪峰换热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迪峰公司”),这个脱胎于1953年农机厂的“老字号”,凭借换热效率超国际水平的创新,让白鹤滩水电站的发电机组告别了“高温恐惧症”。

2022年12月,白鹤滩水电站正式投产运行,一举创下两个世界之最:单台机组功率最大,达到百万千瓦;发电机运行效率最高,达到99.1%。这背后,迪峰换热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迪峰公司副总经理伍文明说,迪峰公司按照白鹤滩水电站项目总体要求研发设计换热器,换热效率比国外同类产品整体提高20%以上。

更震撼的是市场格局的重构——改制后专注科技创新,成立绿色增效换热装备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集中力量研发新型换热元器件和前沿新技术。曾经被德、日垄断的换热设备市场,如今印上“黄石制造”。

“过去我们给国外企业代工贴牌,现在人家主动求合作。”伍文明指着一份“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荣誉证书说,2022年企业研发的“新型换热器绿色增效设计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不仅斩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实现了产品性能与生产效能的双重提升——此项技术使换热设备整体效率提升10.95%、生产效率提升3倍,产品一次性合格率从85%提升到99%。

今天迪峰公司的产品出口55个国家和地区,被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指定为产品供应商,成为国内换热器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

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形成“齿轮咬合”,科技赋能成果的出现就成为必然——黄石在全省率先发布未来产业和人工智能发展指引,率先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突破氢能炼钢、岩洞储氢等多个全国首创技术,大冶湖高新区获批全省首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科技赋能城市蝶变:

诞生“行业首次”的黄石

当传统工业集体陷入转型焦虑,黄石却用科技赋能的组合拳,打出一片新天地。

作为新中国成立初“一五”时期的重点项目之一,大冶有色冶炼厂承载了黄石太多美好的回忆。时代浪潮翻涌,企业转型迫在眉睫。

2023年,一场国内“行业首次”的转型案例在大冶有色上演。当年,大冶有色冶炼厂投资8亿元实施“中色大冶冶炼厂环保升级及全厂生产系统完善项目”,完成了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厂升级改造。这家70多年历史的老厂,通过改造建成了国内首例转炉智能生产系统和全流程生产集控系统。

“以前老一辈的工人不相信除了自己双手和眼睛以外的任何东西。”大冶有色冶炼厂副厂长张冠华说,什么时候加料、加多少,全靠一双眼睛观察炉火颜色的细微变化。现如今,智能系统的“一键炼铜”,让回来参观的老工人大开眼界。

能“一键炼铜”的智能系统,可以控制转炉冷铜、冷料自动加入,行车运力从50吨升级为70吨,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煤耗等用能指标下降20%,硫酸尾气、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分别下降50%、15%、30%以上。“绿色技改为企业每年增效超过1.2亿元,这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找到未来前行的路径。”张冠华说。

再次走进大冶有色冶炼厂,人在景中、厂在画中的景象已成现实。

从“卖资源”到“卖技术”,从“制造车间”到“创新策源地”,黄石的转型故事里藏着产业、城市、生态嬗变的密码。

在黄石大冶湖高新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普畅智能的工程师正在车间为一款空气悬架系统做最后的耐久测试。他们的闭式ASU产品,打破了国外巨头对空气供给单元的垄断,让国产高端汽车有了“中国脊梁”。

创始人之一的王玉亮至今记得,2023年团队在实验室熬夜攻坚的场景:“国外厂商说‘闭式系统中国造不出来’,我们就用200次试验推翻他们的结论。”2024年,普畅的闭式ASU成功研发,让国产新能源车在20万元价位也能搭载“百万级配置”。

“今年8月,我们的产品就会开始量产。”在王玉亮看来,国产替代不是简单替代,而是创造新价值。当创新瞄准市场需求,技术突破就能转化为产业胜势。

城市的创新基因更在细节中生长——黄石全面主动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推进科创平台共建、技术协同创新,2023年度武汉都市圈科技同兴指数黄石排名第一。

按照“地网筑基、天网链接、双向融合、政策赋能”工作思路,黄石积极融入湖北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黄石专区市场化高效运行。2024年,平台需求对接率全省第一。

科技赋能发展浪潮:

诞生“技术突破”的黄石

当实验室的灯光与工厂的机器共鸣,科技创新便形成新的“引爆点”。

在开发区·铁山区的现代化厂房里,一套套精密的气体纯化设备正在完成最后的性能检测。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装置,却承载着我国半导体产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使命——将工业气体纯度提纯至万亿分之一的极致洁净度。

作为国内气体纯化领域的领军企业,湖北玖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玖恩智能”)正以科技创新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格局。

在半导体制造的数百道工序中,超高纯度气体是构筑芯片微观世界的“生命之源”。此前,我国90%以上的高纯度气体纯化设备依赖进口,关键部件的精度缺失直接制约着芯片良率。

玖恩智能行政总监袁俊向记者展示了一组震撼数据:其自主研发的气体纯化器,能将60多种大宗气体中的杂质脱除至1ppb(十亿分之一)以下,特种气体纯化更达到1-10ppt(万亿分之一)的航天级标准。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已通过国际权威检测机构认证,成为荷兰阿斯麦光刻机配套设备的国产化替代方案。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渥的政策环境,当二者跳起“双人舞”,城市发展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通过“揭榜挂帅”机制,黄石将企业技术需求与实验室科研方向精准匹配。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市场、技术交易平台“线下+线上”双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对接效率大幅提升,供需精准匹配。

截至2025年,黄石已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数量位居全省前2,更在特钢、建材等传统产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今年一季度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4.50亿元,完成一季度目标任务的145.4%,同比增长47.3%。

不仅如此,黄石离岸科创飞地实现2.0版迭代升级,以武汉离岸科创园为代表的科创飞地累计签约入驻企业(机构)176家,新引进武汉理工大学、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8所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并全部建成运营,促成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项目120项,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22个,孵化科技企业2家。

在资金支持方面,黄石探索“拨改投”改革,组建总规模2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组建规模1亿元的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金,设立5000万元的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联合省科技厅组建每年300万元的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并完成第二轮续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黄石,正用科技赋能勾勒出“中国制造”的韧性轮廓。(记者 丁耀坤 易木生 黄醒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