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迷蒙中,黄石港区大众山·青山湾的绿树红花一片葱茏,今年“五一”,这里正式向市民开放,曾经闲置的山林湖塘华丽蜕变,成为集生态、文旅、商贸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三境九景的意境营造,形成了一步一景、百步成画的景观架构。
50公里外的仙岛湖畔,返乡创业者肖绪雄租赁下一栋老房子改造成新民宿,今年“五一”期间,他的民宿客房陆续被外地游客预订。“每年旅游旺季,预订民宿的电话络绎不绝。”肖绪雄说,“事实证明,靠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经济蓬勃发展,才是应该坚持的正确道路。”
这些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夯实,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4月,黄石市获得省环委会“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命名,大冶市、阳新县及黄石港区获得省环委会“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命名。目前,黄石已成功创建国家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20个、省级生态村215个,市级命名25个生态乡镇、384个生态村。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行动,全市507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97.8%,超额完成年度省定销号任务,5个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100%。推进完成380个大气治理项目,去年优良天气比例提升1.7个百分点,PM2.5改善幅度全省第一,并成为我省唯一进入全国改善幅度前20名的城市。开展黄石市重点工业园区周边土壤环境调查,完成对109个关闭矿山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点位完成全面排查,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81%。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4个、“和美乡村”示范带3个、示范村36个……
如何将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绿色金矿”?我市明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工作,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5月9日,《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修编)(202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出炉。
《规划》明确,我市将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严格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持续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锚固“一江两水三山多核”的生态保护格局,建设沿长江生态廊道,重点加强富水水系和大冶湖水系水岸防护林带建设,加强黄荆山、父子山、幕阜山重要山体廊道森林植被保护与修复,以网湖、保安湖、大众山等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形成生态绿核,保护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要素。同时,构筑“一心两带六片区多镇群”城镇空间格局,以大冶湖新区为市域发展核心,建设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打造沿江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和光谷科创大走廊创新发展带;推动临空、临港、磁湖、大冶、阳新、江北6片产业集聚区及相关重点城镇产业发展。到2027年,力争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30年,全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完善。
保护好生态环境,旨在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规划》指出,我市将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加强大气和噪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做好流域综合治理和“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城乡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并致力于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实施一批优先工程、重点工程项目,擦亮绿色名片,助力黄石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高地。(记者 廖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