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我是主持人毛慧芳。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为了顺应国际国内工业发展大势,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的黄石市,于今年初提出并开始实施振兴“黄石造”计划。拥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之美誉的黄石市,将如何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促进转型发展?今天我们邀请到黄石市副市长刘圣华,来跟网友聊一聊相关话题。刘市长,欢迎您。
刘圣华: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振兴“黄石造”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潮流
主持人:今年,黄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振兴“黄石造”,据我所知,黄石一直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大工业基础雄厚,在全省也很有地位,为什么还要把振兴“黄石造”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呢?
刘圣华:非常感谢省政府网站对黄石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也很乐意接受你们的访谈。下面,我就简要向你们介绍一下振兴“黄石造”的有关情况。关于为什么要把振兴“黄石造”作为我市当前的重点工作,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振兴“黄石造”,是黄石坚持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重要支撑。黄石市委市政府早在2013年就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发展战略。一方面,“黄石造”是产业强市的关键。黄石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是立市之基、强市之本。目前,我市工业占GDP比重近60%,这一比重超过武汉,排在全省首位,这是黄石最大的市情特点,也是黄石最大的优势。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力和技术积累,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如果没有制造业的振兴,没有工业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黄石造”又是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最强支撑。没有产业作支撑的城市,是不可能做大的。振兴“黄石造”,就是要做到产城融合,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发展的综合实力。同时,依托产业在集聚城市人口上的“磁石”作用,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口。
第二,振兴“黄石造”,是化解稳增长、促转型“双重压力”的重要保障。既要稳增长,又要促转型,是黄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一方面,我市经济下行比较厉害,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幅较慢,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压力较大,这要求我们必须稳住局势;另一方面,我市传统产业较多,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任务也很重。所以,我市现在存在着双重压力,既要应急,确保稳增长;又要谋远,积极促转型。振兴“黄石造”,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增长和促转型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通过振兴“黄石制造”,既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又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既培育优势产业,又发展与工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质就是统筹解决好总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做优与做强的问题,实现黄石经济有质量的稳定增长。
第三,振兴“黄石造”,是抢抓机遇、顺势而为,重塑黄石辉煌的关键所在。“黄石造”曾经成就了黄石的辉煌。上世纪90年代以前,黄石一批钢铁、有色、制造等企业所形成的“黄石造”,造就了黄石的辉煌历史。今天“黄石造”仍然有基础、有条件。目前,黄石有全国500强企业2家,湖北省100强企业中我市占12%、十强企业中我市占40%。特钢系列产品、铜延伸系列产品、智能传输产品、机床、压缩机、换热器等一大批黄石制造享誉海内外。黄石的研发、设计、制造、质量、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15万)和各种技能人才(18万)。黄石很多产品在国内外排在数一数二的位置,“黄石制造”仍然是我们的品牌和优势。当前,振兴“黄石造”仍然有机遇。我国正在推出中国制造2025,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倡导“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说明全球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正处在一个两化融合、深刻转型的阶段,这为“黄石造”振兴提供了良好的背景,也说明振兴“黄石造”符合世界潮流。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开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战略,湖北省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在全省新一轮“一极两核、双廊四带”产业布局中,我市雄厚的工业基础能够实现与“鄂东新材料产业带”、“大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带”和“鄂北汽车工业廊道”的有效对接。这些都给黄石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所以,必须通过振兴“黄石造”,再塑黄石辉煌。
着力打造五大基地引领高端发展定位
主持人:刚才听了您的介绍,我们对振兴“黄石造”的背景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请问刘市长,振兴“黄石造”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具体目标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圣华:经济新常态下,抓工业发展既要遵循市场规律,遵循工业发展规律,又要有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今年4月,市政府出台了《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市振兴“黄石造”的总体思路和具有目标。
总体思路: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按照“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要求,以工业转型发展为方向,以振兴黄石制造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低成本竞争向质效竞争转变、从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着力打造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为内涵的黄石制造,推进黄石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为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目标定位:着力打造五大基地,即:中部地区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生命健康及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这个定位是比较高的,主要是站在自我激励、坚定决心角度提出来的。围绕这一定位,制定了具体发展目标:
一是规模总量目标。实施“两步走”战略,即: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年增长12%;到2025年力争超过2000亿元,之所以定2025年为时限,主要是对应国家推出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
二是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力打造千亿产业3个(黑色金属延伸产业、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500亿以上产业3个(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加工、建材);200亿以上产业3个(能源、化工医药、纺织服装)。
三是企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值突破500亿元企业2家,产值100-500亿元企业8家,50-100亿元企业突破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500家。
四是创新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10个、省级技术中心达到40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与“十二五”末相比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五是绿色发展目标。到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1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加快“四个转变”增强黄石造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从您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思路非常清晰、目标也是相当明确!我们都知道,黄石的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优势产业也比较多,那么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振兴黄石制造,具体是从哪些方面来重点突击的呢?
刘圣华:总的来讲,就是要坚持“培育新兴、改造传统、壮大接续、提升服务、集群发展”的方针,着力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互联网等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作用,增强我市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产业结构由原材料粗加工业为主导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转变,要素支撑由依赖资源向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具体的重点方向有四个方面:
一是超常规发展新兴产业。按照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思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努力将电子信息产业打造成1000亿元产业,将开发区打造成生态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区、全国第三大PCB生产集聚区和中部“硅谷”,将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我市新的支柱产业。
二是做优做强传统产业。按照改造、延伸、集群的思路,改造提升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新型建材三大传统产业,进一步做长做实产业链条,培育形成特钢和铜精深加工两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特色冶金延伸产业基地。
三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按照培优、培特、培精的思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智能模具、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加大突破核心技术力度,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巩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行业领先地位。
四是加速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按照配套大工业、提升辐射力的思路,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形成若干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不断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我市打造成辐射鄂东皖西赣北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长江中游现代物流基地。
十七条扶持政策落实振兴行动计划
主持人:振兴黄石造的方向明确,重点突出,针对全面的振兴规划,黄石市采取了哪些主要举措和方法去实现蓝图?具体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措施呢?
刘圣华:有效的扶持政策,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催化剂”,是帮助企业度过当前困难的关键所在,也是振兴“黄石造”的根本要求。为此,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对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个园区”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集中力量、集中要素、形成合力,确保行动计划顺利推进。同时制订了行动计划,明确了17条扶持政策,出台了促进政策落实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这些措施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制定出台推进创新的具体扶持政策,包括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创客空间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等等,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聚集。完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奖励、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激励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制度,充分激发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完善人才体系,落实“东楚英才计划”,分产业制定全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重点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努力把我市打造成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营造支持创新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创新提供丰厚肥沃的土壤。
第二,坚持金融带动。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力度,鼓励工业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在资本市场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推动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配置,通过加强银企合作和政银合作、协调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发行债券、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发展“助保贷”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倾斜。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模式和金融业态,进一步扩大工业企业信贷规模;探索建立行业性中小企业互助基金,为工业企业提供过桥还贷资金、短期周转资金。
第三,坚持政策推动。落实好财政扶持政策,重点是建立市县两级产业发展基金群,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通过参股、增信、基金投资等资本运作对工业企业和重大工业项目给予扶持。同时,市财政每年统筹整合工业转型发展资金1亿元,以奖励、补助和贴息的方式集中用于支持工业转型发展。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全部享受的要求,全力落实国家关于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发展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落实好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按照工业优先发展的思路,落实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强化工业招商、鼓励企业投资、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支持企业成长、提升质量品牌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打造一个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高地。
第四,坚持部门社会互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按市场化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在黄石开发区和几个省级园区建立审批试验区,实行简化程序、并连审批、清理中介、一章办结。着力推进规范管理。按照围墙内的事情企业负责、围墙外的事情政府负责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收费、处罚管理行为,加大对损害企业利益和阻碍企业发展行为的查处和督办力度。
千名干部进千企提供“保姆式”服务
主持人:振兴黄石造,打通关键部位至关重要!面对当前经济下行的态势,又要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黄石是如何给企业注入强心剂,鼓舞士气,确保黄石造振兴计划的顺利实施呢?请刘市长谈谈具体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刘圣华:的确如此,现在的企业普遍都很困难,都缺乏资金投入,都急需政府的帮助。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态势,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按照建设“开明、精明、廉明、亲民”政府要求,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保姆式”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活动一定三年,每年根据形势变化确定一个主题,全力服务企业。今年的“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从4月27日开始,用6个月时间,组织开展全市千名干部,深入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小微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对工业企业进行“全覆盖”走访,为企业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与企业同心协力克难攻坚,增强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活动坚持问题导向,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第一目标,收集并解决了一大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极大地鼓舞了企业士气,增强了企业克服困难的信心。
主持人:听了刘市长深入浅出的介绍,让我们不难觉出:工业兴则黄石兴!我们相信,在“振兴黄石制造”这面舞动的旗帜下,理顺工业发展的路子,让创新驱动、金融带动、政策推动、部门社会互动等多方形成强大合力,必将助力黄石市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再次感谢刘市长做客我们的访谈节目,谢谢您!
刘圣华:谢谢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