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在线访谈

市水利水产局局长王湘林做客黄石政府网在线访谈

来源:黄石政府网    时间:2014-03-20

分享: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明确指出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把黄石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部署。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既是现实的紧迫要求,也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日前,市水利水产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湘林就今年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宣传活动以及我市河湖保护、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防汛抗旱、水生态文明建设等有关问题接受了政府网在线访谈。

 

  记者: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什么?宣传目的是什么

  王湘林: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14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国纪念2014年“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我们利用“水日”和“水周”集中开展宣传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使水资源的有限性、缺水的严重性、节水的必要性、水污染的危害性和加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成为每个公民的共识,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水法治观念,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让大家共同来保护水生态环境,维护河湖生命健康,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美好家园。

 

  记者:我市目前河湖状况如何?如何做好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

  王湘林:我市河湖众多,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港408条,河流总长度达到1732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3条,主要有大冶湖主港、富水及支流龙港河、三溪河等。全市大小湖泊70处(已分批列入湖北省湖泊保护名录),水面面积317平方公里,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27个;有水库(人工湖)266座,总库容25.53亿立方米。从我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情况看,长江、富河、大型水库水质较好,大冶湖、网湖等湖泊水质相对较差。

  河湖是水资源的载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当好“河官”和“湖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湖淤积、非法填湖、水质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趋突出。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保障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水利人必须牢固树立当好“河官”和“湖官”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要建立河湖管理与保护的规划体系。河湖有其自身的生命特征和运动规律,加强河湖管理与保护,要从规划工作抓起,我市目前已完成大冶湖、磁湖、网湖等10个湖泊和富河、大冶湖主港等14条中小河流治理的规划编制,下一步将推进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三是要落实河湖管理与保护的工作措施。建立河湖管理机构,落实专项经费;开展河湖水系疏浚整治,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人居环境;核定河湖纳污功能、纳污能力,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坚决取缔非法设置的排污口,严格排污口审批制度;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河湖的水生态修复。四是要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的法制建设。坚持科学治水、依法护水。加强水利综合执法力度,集中开展河湖执法清障活动,加大对河道非法采砂打击力度,建立重要河湖、水库执法巡查管理制度,依法维护水事秩序。

 

  记者:我市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情况如何?近日,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王湘林:黄石市属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2011年水利普查结果显示,黄石市土壤侵蚀总面积1611.10k㎡,占国土总面积的35.1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909.07k㎡,中度侵蚀面积592.70k㎡,强度侵蚀面积99.66k㎡,极强度侵蚀面积9.29k㎡,剧烈侵蚀面积0.38k㎡,保护与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市积极向上争取水土保持项目和资金,实施了阳新县子山、泉口、洋港河,大冶市金牛水保科技示范园、戴岭、下余,铁山区木栏畈港等19条小流域治理,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85.71k㎡,共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76处,总投资2529万元。基本实现了流域内“山青、水绿、地肥、人乐”的八字目标。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的出台,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办法》主要对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核心是将水土保持补偿明确为功能补偿,重大突破是明确了矿产资源生产期从量计征补偿费。根据《办法》,水土保持补偿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监督管理、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记者:去年我市遭遇特大干旱,面对异常气象条件,如何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今年1月9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湖北省抗旱条例》,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王湘林:去年夏天,我市遭遇罕见干旱,旱情呈“气温高、雨量少、历时长、受灾重”四大特点,高温极值和持续时间均超历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抗击旱魔,实现了保民生、保生产、保稳定的目标,将干旱灾害损失减到最低程度。面对复杂气候条件,我们要做到提前谋划,防患于未然,扎实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一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抗旱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完善各类预案。根据新的水雨工旱情等相关因素,组织好江河湖库防洪预案及抗旱预案的修订和完善,使其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三是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落实重要堤防、重点水库、防洪城市防汛行政责任人及抗旱行政责任人,开展汛前检查,整改隐患和薄弱环节,牢牢把握防汛抗灾主动权。四是强化防汛抗旱保障措施。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全面提高我市山洪预警能力。规范储备防汛抗旱物料,抓好新任指挥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加强防汛机动抢险队、抗旱服务队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军警民联防联抢措施。五是加强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提高预报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值班值守,全程跟踪水雨工情,及时掌握信息,及时预警,及时会商,科学调度,有序应对。

  今年1月9日,湖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湖北省抗旱条例》,于2014年4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针对我省抗旱工作与水产养殖、跨区域水资源调度、节水农业等问题的具体特点,在政府责任、市场机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上作出规定,比较注重务实管用可操作性。《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省抗旱工作进入有法可依、规范管理的新阶段。

 

  记者: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请问市水利水产局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王湘林:围绕“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的宏伟蓝图,全面改善黄石水环境,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将着重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饮水安全建设管理。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提高我市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普及率。今年将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及管网延伸工程40余处,解决8万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强化大冶湖生态新区水环境治理。以大冶湖生态核心区建设为中心,全面加强大冶湖管理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大冶湖勘界立碑、堤防加固、湖泊拆围、环境整治等工程,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三是抓富河流域防洪近期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堤防加高加固、涵闸加固、血防配套工程、河道血防治理等内容。四是抓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阳新县洋港项目区和大冶市金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强化清洁型小流域、崩岗区、石漠化、开山塘口等水土流失治理。五是抓水利风景区建设治理。以王英水库为基础,力争建设1至2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至5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六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三条红线”指标体系,严格考核,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做好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七是抓好水利综合执法,严肃查处水事违法案件,维护正常水事秩序,严厉打击江河非法采砂,维护长江河道安全。

 

  记者:当前,我市正在全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请问市水利水产局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

  王湘林:经摸底调查,我市规模以上灌区94处,有沟渠3271条,总长度4234公里,其中规模以上灌溉渠道有2419条,总长度近3000公里,衬砌的仅有638公里,比例仅为21%。这些灌溉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特别是灌区斗渠、农渠等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不配套,导致有的地方农民看着水而用不上水,水利用效率不高。水利部部长陈雷就曾指出,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突显,已成为中国农村水利工作面临的重要困难和问题之一。

  近几年来,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大冶市、阳新县都相继实施了小农水重点县、河塘清淤、灌区续建配套、高效节水灌溉等中央、省级补助项目。同时,各地在每年的冬春农田水利建设中也会发动乡镇、村组群众,挖沟清渠,逐级逐步消除淤塞,农业灌溉状况有所改善,灌溉水利用系数已经从过去的不足0.4上升到去年的0.49,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到2020年将达到0.55左右。今后我们还将积极向上争取小农水项目,同时,市县各级政府也会积极筹措资金,出台奖补政策,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鼓励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群体,积极投身到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这一攻坚战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我市各级政府、群众的共同努力,困扰农民多年的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未来几年内将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