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数据要闻

黄石市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市发改委 时间:2014-06-11

分享:

  一、黄石市当前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今年以来,黄石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中有喜”、“稳中有忧”的发展态势。

  从“稳中有喜”看:大部分经济指标逐月回升。

  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呈现“两高”。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33.63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经济稳中回升。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环比加快0.1个百分点。全市50家重点企业共完成产值351.66亿元,同比增长6.73%,环比提高0.32个百分点。三是农业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16.19亿元,同比增长5.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3家,新增32家,完成产值52.38亿元,增长37.2%。四是服务业加快发展。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78.19亿元,同比增长7.6%,增幅较去年同期加快2个百分点。五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元至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09.49亿元,同比增长22.7%。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89个,同比增加88个,增长43.78%。其中,续建项目212个,增长52.52%;新开工项目77个,增长24.19%,;竣工项目46个,增长12.20%。六是消费稳步增长。元至4月,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79亿元,增长11.9%。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3.5%、11.4%、5.4%和11.7%。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55.29亿元,增长11.9%。七是财政金融稳步增长。元至4月,全市财政总收入43.67亿元,增长17.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94亿元,增长19.2%。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18.15亿元,比年初增长7.0%;贷款余额794.14亿元,增长7.7%。八是居民消费价格相对稳定。元至4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4.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6.6%。

  从“稳中有忧”看:一些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一是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极不协调。自1988年至今,我市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模式,在三产业占比中,工业长期高达50%-60%,服务业为30%-40%,而农业不足10%,工业偏“重”、服务业偏“弱”,农业偏“短”。在主导产业的工业中,轻、重工业占比严重失调,比例为14:86。去年来,我市已关停产能过剩的“五小”企业和污染源企业300余家,涉及规模以上的企业近50家, 1-4月份,我市直接减少工业产值40亿元左右。此外需求结构也不尽合理。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外需明显不足,特别是今年以来,外贸出口大幅下滑。1-4月,我市外贸出口3.5亿美元,下降20.3%; 4月当月,我市出口0.9亿美元,下降3.1%。内需中,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始终平平,投资成了最主要的支撑。在投资增幅逐步放缓的大气候下,这种结构无疑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依然较为艰难。一方面,企业周转的资金流十分紧张。受央行收紧流动性影响,我市企业资金短缺现象不断加重,一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钱荒”,融资渠道受限,难以及时得到信贷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企业应收账款增加,部分企业项目尾款难以收回,导致呆坏账增加,且承兑汇票大量使用,造成企业现金流动不畅。另一方面,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减少。受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者成本不断上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企业生产订单大幅减少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依然十分艰难。尤其是工业企业和小微企业面临着能耗高、资源和环境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严峻问题,发展更为艰难。

  三是投资支撑后劲较为乏力。受国际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影响,企业生产订单大幅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加之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宏观调控政策、企业生产劳动力成本逐年增加、经营利润相对减少等原因,同时还受我市特有的用地紧张(通过摸底调查,我市今年预计需项目建设用地2867公顷,目前尚缺近2000公顷)等因素影响,我市出现老企业投资放缓、新企业投资观望的现象,整个投资支撑作用大不如前,后劲较为乏力。

  四是政策实效性未尽显现。今年以来,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中央密集出台了多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微调预调政策,如“新国九条”、“国16条”等。但由于一些地方对中央精神领会不透、结合实际贯彻落实不力,致使中央好的政策对基层经济的促进和调控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显现。

  二、对黄石市全年经济走势的简要分析与判断

  从目前我市经济运行的现状看,我市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将持续一段时间,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我市下一步经济运行将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

  主要有利因素有:一是国家 “稳增长”的主基调进一步强化。据统计自二季度至今,中央一密集出台了15项重大政策,这些政策将对稳定经济增长、调节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市场回暖向好的预期在逐步增强。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较上月升0.4个百分点,连续第三个月走升,为该指数今年以来最高水平。三是改革的红利进一步释放。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投资、财税、金融、国有企业、土地、户籍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民间投资活力将不断释放。

  预测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8%;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资增长1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

  三、几点意见或建议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财税、金融、价格、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重大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研发创新支持企业发展,切实为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减负加油。

  二是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连续性。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国家发改委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预研预判,及时研究出台微调预调政策措施,切实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连续性。

  三是加强系统的自身建设。抓好全国发改系统内部学习教育培训,建议运用远程教学和集中轮训等多种方式,对系统内的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做到“逢进必训”、“逢晋必训”和“换岗必训”,使学习教育培训成为常态化。加强系统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资料资源共享,使基层发改部门及时了解国家重大政策信息,及时接收上级文件通知,提高系统行政效能。着力抓好系统法制化建设,尽快研究出台规划法,增强规划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