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市工业战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战略部署,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狠抓工业生产组织和项目建设,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了平稳运行、质效提升的发展态势。
一、总体情况及特点
1、生产运行总体平稳。一是总量稳步扩大。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152.1亿元,增长6.3%,产值总量同比净增137亿元。二是增速基本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完成省定目标,增速基本平稳,仍在合理区间。从月度工业增速运行轨迹看,除1-2月增长7.8%外,其余月份都在9%左右波动,其中有9个月在9%以上,月度最高增速为1-4月9.9%。三是产销较为平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096.2亿元,增长6.2%,低于产值增幅0.1个百分点,增幅基本平衡。工业品产销率97.4%,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同比持平。完成出口14.47亿美元,增长20.1%,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
2、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前11个月,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保持利润、利税增幅高于全省的态势,整体盈利水平不断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79.64亿元,增长18.6%,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利税137.79亿元,增长13.3%,高于全省2.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7.28亿元,下降13.5%,低于全省17.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4.2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净额159.96亿元,增长0.3%,低于全省11.4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8.4个百分点。
3、工业实力不断增强。一是规上企业不断增多。2014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1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突破700家,达到707家,比上年净增74家。二是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281家,其中产值过百亿元企业3家,分别是有色345.1亿元、新冶钢198.9亿元、华新143亿元(全口径);50-100亿元企业3家,分别是劲牌72.1亿元、新鑫钢铁68.1亿元、东贝55.6亿元;10-50亿元19家。有色、新冶钢、华新、劲牌等7家企业跻身2014年全省企业100强,百强企业数量居全省第3位。三是产业实力不断提升。产值过百亿的产业达到6个(有色金属476.69亿元、黑色金属445.8亿元、机械制造212.48亿元、建材185.58亿元、食品饮料126.4亿元、化工医药119.4亿元),有色金属、建材分别接近500亿元、200亿元,机械制造跃上200亿元新台阶,食品饮料、化工医药分别突破和接近12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全市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达到6个,产业规模稳步扩张,产业实力进一步提升。
4、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从轻重结构看,2014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为15:85,轻工业比重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从传统产业看,冶金、建材两大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为51.5%,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从淘汰落后产能看,淘汰落后产能7.95万吨,关停“五小”企业367家,被关停企业基本上是采选、冶炼企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从转型发展看,我市成功获批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
5、工业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574.53亿元,增长20.3%,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50%,高于全省6.2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西塞山电厂4号机组、沪士电子一期、新冶钢22万吨薄壁无缝钢管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将成为我市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
6、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安排财政间歇资金5000万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增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10亿元。开展了“增信心、解难题,服务工业企业”专项行动,解决企业难题188个。开展了涉企乱收费专项治理,进一步加强了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了企业负担。组织企业对9家省职能部门和15家市职能部门进行了政风行风评议,促进了部门服务意识的提高和服务举措的落实,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全市看,2014年我市工业经济以7.8%的增速低位开局,以9%的增速收官,低于全省1.8个百分点,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来最低水平。从区域看,除阳新县保持较快增长(13.3%)外,大冶市(9.4%)、黄石港区(8.4%)、西塞山区(8.9%)、下陆区(8.6%)、铁山区(9.1%)、开发区(8.2%)等地增速普遍较低,多数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从用电看,全市工业用电89.52亿千瓦时,下降1.3%,低于全省3.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增幅创近年来新低,用电需求明显不足。
2、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一是结构性矛盾凸显。全国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而这些行业正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下行,我市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如:占全市工业总量22%左右的有色金属产业2014年一直处于负增长态势,全年产值下降3.2%,下拉全市产值增速0.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总量21%左右的黑色金属产业产值仅增长4.7%,低于全市产值增速1.6个百分点。二是全面关停“五小”企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短期内带来了一定影响。全市关停“五小”企业36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直接导致2014年减少工业产值120亿元左右,影响全市工业产值增速近6个百分点,短期内影响还将继续存在。
3、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虽然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但多以中小项目为主,缺乏重大项目支撑。加之受市场、资金等因素制约,项目呈现开工热闹、建设缓慢、投产出力不足的局面。2014年全市预增产值亿元以上的重大增长点当年投产出力的只有28个,并且有色光亮铜杆、武汉重冶大冶公司因故停产,目前尚未启动,工业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新常态下工业转型提质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战线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首要支撑和第一战场的信心和决心,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坚持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力以赴稳增长,加大力度促转型,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我市工业向创新驱动型、质量效益型、绿色低碳型、智能融合型转变,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的目标任务,为“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经济运行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