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数据要闻

楼市降温趋稳 下行压力加大

来源:省统计局 时间:2017-10-19

分享:

  今年以来,受2016年购房需求集中释放及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全省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阶段,开发投资增速稳中有降,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增幅收窄,商品房销售增长放缓,待售面积持续减少。随着新一轮楼市调控力度加大,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房地产投资增长动力不足,预计四季度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增加,但总体运行保持平稳。

  一、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与资金情况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稳中有降

  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3448.34亿元,同比增长8.6%,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回落6.9和4.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增幅高1.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速比二季度回落3.2个百分点,办公楼回落9.6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回落2.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高开低走,一季度增长至年内高点15.5%后,增速开始波动回落,已连续三个月在8%左右徘徊。

  (二)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

  三季度,全省计划总投资十亿元以上房地产开发项目59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8个,完成投资2194.03亿元,占全省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比重的63.6%,增长11.7%,比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3.1个百分点,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3.9%,拉动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其中,计划总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7个,完成投资206.54亿元,增长51.2%。对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4.2%,拉动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长0.4个百分点。

  (三)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增幅收窄

  受企业谨慎开发的影响,商品房施工和竣工面积持续双下降。三季度,全省房屋施工面积28702.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比二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2307.01万平方米,增长13.2%,比二季度回落24.0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施工和竣工面积增幅收窄,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开发建设节奏放缓。

  (四)新开工面积增速逐月回落

  受政策因素影响,开发商推盘意愿普遍不强,新开工面积增速逐月回落。三季度,全省房屋新开工面积5749.46万平方米,增长17.3%,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回落34.1和12.4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4361.43万平方米,增长26.4%,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回落16.0和20.9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是后期投资投入的主要来源,新开工面积下降,不利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

  (五)土地购置面积持续下降

  屡创新高的地价,苛刻的拿地条件,密集来袭的调控政策,企业开发新项目活跃度持续下降,全省土地购置面积连续6个月负增长。三季度,土地购置面积481.3万平方米,下降2.6%,比上年同期回落14.8个百分点。全省待开发土地面积925.54万平米,下降18%。本年土地成交价款265.78亿元,增长59.4%,比上年同期提高46.3个百分点。

  (六)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趋紧

  受销售下行的影响,全省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增速回落,开发资金面临趋紧的态势。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到位资金4829.51亿元,增长12.3%,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回落9.1和11.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3.7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个人按揭款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9.6和74.1个百分点,而各项应付款同比增长18.7%。企业流动资金少,负债较多,不仅对房地产企业扩大投资的信心产生一定压力,也增大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风险。

  二、全省商品房销售与待售情况

  (一)商品房销售增长放缓

  在房地产限购政策和银行收缩信贷影响下,投机性购房得到有效遏制,商品房销售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三季度,全省商品房实现销售面积5554.5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0%,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回落5.1和8.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实现销售额4203.06亿元,增长27.3%,比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比二季度回落8.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1.3个百分点。

  (二)商业地产销售回升明显

  目前楼市对于住宅的调控逾加严格,住宅的投资属性正在逐步消减,商业地产逐步“回暖”。三季度,商业地产实现销售面积544.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3.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销售面积增速43.6个百分点,高出住宅销售面积增速46.9个百分点;商业地产实现销售额626.26亿元,增长89.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59.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销售额增速61.9个百分点,高出住宅销售额增速68.8个百分点。

  (三)商品房待售面积持续减少

  三季度,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为1938.73万平方米,下降20.8%,比上年同期低13.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待售面积1132.66万平方米,下降28.0%,比上年同期低14.9个百分点。按2017年1-9月待售面积除以最近12个月月均销售面积推算,全省商品房去库存化周期2.9个月,同比缩短1.2个月;住宅去化周期1.9个月,缩短1.0个月。截至9月底,武汉市待售面积254.45万平方米,去库存化周期降至0.9个月。

  (四)库存结构与区域分化明显

  分类型看,住宅去化周期快速缩短,办公楼库存还在加大,商业营业用房去化效果不佳。三季度,湖北住宅待售面积减少440.27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增加0.09万平方米,商业营业待售仅减少19.35万平方米。我省商办房配套建设比重设定偏高,部分商业项目同质化竞争,同时相关贷款政策门槛较高,致使销售难度增加,商业地产去库存压力较大。

  分地区看,商品房库存区域分化严重,楼市“冰火两重天”。三季度,武汉、仙桃、孝感、黄石待售面积降幅均超过30%,尤其是省会武汉,楼市持续高温,成交量一路飙高,待售面积下降45.6%。而随州、十堰、潜江商品房库存增加,待售面积仍呈两位数增长。

  三、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判断

  前三季度,湖北房地产表现出“量稳价平”的市场走势。在“限价令”的高压下,房价总体可控,楼市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过2016年武汉超过34万套的成交量,多区域房价劲涨后,市场逐步回归理性进入平稳期。加之调控政策效应传导、资金保障不足、新开工面积、土地购置面积等先行指标回落等多因素交织,房地产投资和销售高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加大。

  从基本面来看,湖北经济运行在今年来实现平稳开局,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稳中向好。在长江经济带、湖北自贸区、长江新城、“我选湖北”计划、“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等大手笔战略和规划的推动下,湖北楼市的前景可期。

  从政策面来看,湖北紧跟全国调控趋势,采取限购、限贷、数次上调房贷利率、整治租赁市场成为房屋租赁试点单位、加大土地供给量等多种调控手段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武汉市保持限购政策不放松的前提下,强化行政性市场监管。紧邻武汉的孝感市为防止房价过快增长,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成为湖北第二个限购城市。湖北省国资委发出“关于谨慎投资房地产的通知”,明确要求省出资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所有在建、在售房地产要加快建设进度、销售进度,确保资金尽快回笼,降低杠杆。各大银行纷纷出手收紧房贷政策,房地产放款周期延长,贷款利率提高,房地产调控或继续加码的市场预期浓厚。

  从市场面看,三季度,我省商品房屋新开工面积比销售面积多194.89万平方米,增幅比销售面积高2.3个百分点,表明供需缺口正逐渐收窄。2017年武汉全市商品住房用地16910亩,总体上与去年持平。其中中心城区供应量为6050亩,开发区和新城区宅地供应量为12750亩,充足的土地供应有利于市场稳定预期的形成。随着下半年可上市销售的项目增加,新房供应量也将稳步提升,不仅将缓解供求紧张局面,一定程度上还能减少捂盘、茶水费等乱象。从时间节点来看,后期入市的商品房项目对应的大多数是2015年末到2016年成交的高溢价土地,增加了开发商的成本,并对房价的构成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后期房价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

  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在加强保障中促进市场稳定

  因地制宜完善和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和增加普通住宅供应量,着力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继续大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狠抓公租房配套设施建设和分配入住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多元化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房地产信贷有效投放力度,积极探索房地产信贷产品创新和担保方式创新。

  (二)在稳定市场中加速行业发展

  着力抓好“控房价、稳市场”工作。一是把握供地节奏。科学管控土地出让,稳步调节土地供应。强化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张弛有序地调节房地产开发规模与市场供求关系;二是建立商品房价格管理联动机制。加强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监管,完善预警预报机制,引导企业合理定价;三是扎实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加强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房地产企业投机经营行为;四是强化舆论引导。通过正面宣传和政策解读,消除居民对未来房价大涨的焦虑心态,引导群众理性购房,稳定房地产市场信心。

  (三)在行业发展中优化供给结构

  适应市场需求,加大商品房结构调整力度。根据各地库存和需求规模,合理规划开发户型,兼顾低收入人群保障性住房和中高收入消费性住房需要。鼓励企业面向普通消费群体,开发价格合适、管理规范、生活舒适的商品住宅,满足进城农民等的需求。调整住宅用地供应,盘活存量商品房,继续推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热点地区稳房价。控制非住宅类商品房的供应规模,优化供应结构,引导开发商自持物业经营。引导库存商品房转型,用于孵化器、互联网、众创空间等新兴产业项目。切实从供需两侧双管齐下,确保化解库存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