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湛蓝如洗,朵朵白云如棉花糖般布满天空。清晨,舒在则整理好保洁工具准备出门了,他要去狮子山烈士陵园看看。
“守陵人”这个身份,无论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舒在则已经义务守陵17年了。
17年时间里,他费尽周折和艰辛,为烈士们立下了墓碑,修葺了陵园。他用满腔的热情与执着,无怨无悔地守卫着烈士们的英灵。
6月22日,本报记者重访守陵人舒在则,听他讲述17年来守护阳新县龙港镇狮子山上英烈的故事。
发现
狮子山上埋忠骨
舒在则出生于1953年,龙港镇坜上村人。由于家庭困难,舒在则上学比同龄人晚。15岁那年,舒在则才小学毕业。
1969年11月份,16岁的他应征入伍。
当年,父亲不让舒在则去。“我哥哥生下来就有残疾,家里男孩就我一个人正常,父亲舍不得我去当兵。”舒在则对父亲说,当兵是保家卫国,是光荣的事情。父亲执拗不过,答应了。
1970年,他随部队开赴湄公河前线修路筑桥,在那里,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一次战斗结束后,舒在则和战友在河边的桥墩上洗衣服,大批的美军轰炸机突然出现在河面上空,班长赶紧带着他们卧倒。舒在则直接把头埋进了水中,班长赶紧将他的头拎起来,避免溺水。
“如果不是班长,我可能牺牲了,成了烈士。”追忆往日,舒在则不免感慨。
7年军旅,他受连级嘉奖2次,连续三年被评为营级“五好战士”,之后随部队北上参与鞍钢建设。在部队,他学习文化,提高觉悟,在党旗下宣誓“一生跟党走”。
1976年退伍后,他回到坜上村。为了照顾智力残疾的大哥,他一直在家务农,凭着泥瓦匠、木匠手艺,拉扯大几个子女。
子女成家后,舒在则的空余时间多了。
2005年夏天的一次晨练,他爬到狮子山顶,扒开一人多高的茅草,偶然看见一座纪念碑。
细读碑文,他惊讶地发现这里是修建于1981年的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人。
从此,这片“红色烙印”在多年尘封之后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狮子山烈士陵园。
守护
17年来风雨无阻
从家到狮子山,穿过龙港街再走一段山路,舒在则骑车十几分钟就能到。有时中午吃完饭没别的事,他就上去看看。
一年里,除了清明、七一、八一、国庆、春节这些节日,舒在则平均2至3天就要去一次。村里有人说他比看自己爹娘还勤,舒在则却严肃地说:“爹娘给了我命,烈士们用生命给了我们尊严,我当然要像守护爹娘一样守护烈士!”
烈士墓虽简陋,但舒在则却守护得很用心。“这里的树木容易落叶,一下雨草就长起来了,不清理不行。”舒在则说。
舒在则十几年如一日守护烈士墓的赤诚之心感动了乡邻,大家都十分敬重这位退伍军人,不少村民也自发来为烈士扫墓。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来到狮子山。“龙港义工协会”捐资在陵园修建了十几个长椅。武汉一位爱心企业家专程来到舒在则家,送来米、油等生活用品,请他转交困难群众……
狮子山上有高大的樟树、柏树,经常落叶满地,临街一侧有242级阶梯,靠纪念碑一侧有14级阶梯。很少有人去计算有多少阶梯,但一问舒在则,他最清楚不过。
舒在则对烈士的尊崇,源于军旅生涯和龙港这片红色热土的熏陶。
龙港是鄂东南特委所在地,是闻名全国的苏区之一。至今还有彭德怀故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40余处革命旧址保存完好,其中有36处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长埋着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吴致民和3011名红军将士的忠骨。
偶尔,舒在则在陵园也会和烈士们说说话,说自己最近遇到的烦心事、开心事。他觉得风吹起来了,树点头了,就是一种回应。
传承
“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舒在则的身体也渐渐大不如前,长期劳作落下了不少疾病。老伴也患有严重的慢性病,长年服药治疗。
全家人生活都十分俭朴,他自己更是“抠门”,身上穿的经常是儿子的旧衣服。偶尔帮人做工,辛苦一天也不过挣一百多元。可是,为了打理好烈士陵园,他几乎倾尽所有。
舒在则多次向县、镇政府建议修路、建公厕。2018年,上山的硬化路修好了,自来水公厕建起来了,“管理员舒在则”几个字被写在公厕外墙上。
虽然仍是义务工,舒在则却多了一份满足与自豪,他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龙港红军公园义务护理员”。
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狮子山烈士陵园陆续安装了路灯,竖起了警示牌、宣传牌,栽种了上千株苗木花草。
如今,舒在则义务守陵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他也希望自己能够感染身边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虽然守陵工作一如往昔,但舒在则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老了。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到狮子山,替我守好烈士们的墓。”舒在则说,只要他还活着一天,就守着烈士们一天。
随着龙港各地分散的烈士陵墓集中到湘鄂赣边区烈士墓林,舒在则身上的担子越来越轻,可他却把这份责任看得很重。他说:“哪怕狮子山上还有一座烈士墓,我也会坚持下去。”(记者 黄醒尘 实习生 陈扬武 徐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