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两会声音

加强非遗活化利用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来源:东楚晚报    时间:2025-02-06

分享:

央视报道截屏 

黎媛

刘小红

非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如何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是新时期各地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命题。

黄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楚文化与吴文化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春节期间,央视《朝闻天下》用1分29秒的时间,向全国观众展示黄石古风小镇未苏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一场集龙腾、戏舞于一体的视觉盛宴火出了圈。

让非遗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2月5日下午,市政协委员黎媛前往驻地向大会报到。今年,黎媛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就是非遗的活化利用。

“咱们黄石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职能部门可以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方式方法加强非遗活化利用。”黎媛说,在前期的调研中,她发现,部分传承人过于依赖传统的传承方式,对当代审美、艺术潮流缺乏敏感与认知,创新精神不足,活态传承能力不强。很多好的非遗项目及非遗产品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也没有得到好的利用。

她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非遗传承后备力量的培养力度,带动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要培育和孵化创新利用非遗的氛围,合理利用在黄大学生资源,让非遗“潮起来”;加大非遗相关的技能培训力度,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文化遗产和人间烟火相得益彰。

让非遗“活”起来,首先在于保护传承,而其中的关键便是非遗传承人。“我们还可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宣传力度,形成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良好环境,让非遗真正‘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黎媛说。

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市政协委员、大冶刺绣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小红表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不仅有利于非遗走进大众视野,更能让非遗之光点亮乡村。

刘小红建议,以大冶刺绣这一独特文化资源为依托,在适合推广的乡镇共同打造大冶刺绣妇女就业工坊示范基地,构建一个集培训、研发、生产加工、特色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技能工坊。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妇女群体,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着力帮助她们持续提升技能水平。通过组织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实践操作指导以及案例分享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强她们的创优、创新能力,全方位培养其创业素质。挖掘并培育一批具有潜力的妇女创业人才,逐步发展成为乡村产业的领军人物。全力推动“绣品变商品、绣品变名片”的创新转化,切实助力广大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在刘小红看来,通过以上举措,让技能工坊深深扎根于乡村大地,切实服务于广大群众,可以将大冶刺绣这一精湛的“指尖技艺”转化为富有活力的“指尖经济”。

(记者 陈子才 黄醒尘/文 曹洋博 黄醒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