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力”让城市更强壮
春回大地,万象启新。又一年春华秋实。
站在春天的窗口回望,2024年黄石这方热土上,涌动“聚力建功战略支点”的创新热潮,留下“持续奋进第一方阵”的铿锵足迹。
这是一串串令人欣喜的数据——2024年,黄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4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这是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画面——生产线繁忙运转、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消费市场热情高涨、商贸物流活力迸发……
这是一幅幅幸福洋溢的景象——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城市更新持续提质、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路火热”
发展是第一要务,项目是第一支撑。重大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实力的关键引擎。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24年1月25日。随着一声开工号令,远大医药永晟制剂工厂建设项目暨黄石市2024年一季度14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致力于打造“钢之城、铜之谷、鞋之都”;立足新兴产业,构建“光之链、车之链、药之链”;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加速成型。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全市上下以非常之识、非常之举、非常之力“抓项目落地、抓项目入库、抓项目投产”,以重点项目求突破之举、聚升级之能、谋增长之势,打出多记组合拳。
华鑫钢铁智能制造等十大项目如期开建,远大医药制剂工厂等十大续建项目加快建设,湖北优科绿色精密制造产业园等十大项目基本建成或投产。
据了解,2024年,黄石市招商引资工作主要考核数据持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08个、总金额3167.59亿元,全市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6.8%,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不只是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重点民生项目、基础设施项目铺天盖地,重要消费领域项目建设同样“火力全开”。
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充电桩规划建设的建议》,市政协专委会提出的《关于住宅小区老旧电梯安全问题的提案》,牵动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截至目前,列入2024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3000个新能源充电桩项目已完成4120个。全市新增既有住宅加装电梯822部。
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快速通道(海州大道至百花路段)全线贯通;大广高速新增东方山互通工程项目提前15个月通过交工验收并通车;黄石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功迈入中国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世界城·黄石天地广场、阳新铜锣湾广场等一批商旅文项目建成;华新1907文化公园、万达广场等地的汽车促销引流活动,提振了消费信心,拉动了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路高歌”
工业之于经济,是稳大盘的“压舱石”;制造业之于工业,是拼实力的“定盘星”。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2.6%,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黄石实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连续7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过去的一年,黄石完成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112个,新增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等相关试点示范40个以上、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12家,数量居全省第二。
得数据者,得天下;用数据者,赢天下!这一年,黄石净增规上企业64家,规上企业总数达到926家。10家企业上榜全省企业百强,16家企业上榜全省制造业企业百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4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8家、单项冠军企业37家。
持续深化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推动主导产业协会组建全覆盖;主动对接融入华纺链、长江汽车链、“绿材链”等省级供应链平台;谋划打造市级有色金属及光电子信息产业、金属表面处理产业供应链平台。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少数”,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必争之域,也能折射出一个区域的“芯”实力。
近年来,开发区·铁山区以“光”为引,聚力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强“芯”,全面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形成了与武汉协同发展的区域大循环。
该区200多家规上企业中,已有140家规上企业与武汉龙头企业形成配套,占比70%;武汉有近750家供应商为该区企业提供产品及原材料,近500家企业采购该区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原材料。
民革黄石市委会撰文建议,PCB产业是我市光电子信息产业中产业链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PCB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体量规模、产业协同、要素保障上下功夫,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引进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培优育强企业梯队,推动产业上规模、增实力。
企业和投资者赢得“一路繁花”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重要保障。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过去的一年,黄石突出改革为先,瞄准“一流”,凝心聚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活力不断奔涌。
围绕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黄石建立了“市级统筹、市区联动”的协同机制,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协同的政务服务事项高效办理。如今的黄石,办事流程显著优化,办事方式更加多元,办事成本有效降低。黄石的企业和投资者、群众和办事者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这一年,黄石无申请兑现拨付资金1.75亿元,办理企业留抵退税13.88亿元,累计降低企业融资、物流等成本20.56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4.4万多户。6126名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无需申请,即可轻松享受高龄津贴等福利。
市域发展指数、全国“百强县”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这一年,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监测报告2024》中,黄石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位居全省第三。
在2024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大冶市居第49位(较上年前进9位);在2024中国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中,大冶市居第6位,阳新县居第48位(较上年前进36位)。
记者 梁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