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时间:2017-08-03

分享: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3日

 

  黄石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

  《黄石市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根据《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概要》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编制,阐明黄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意图,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黄石市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级政府履行智慧城市建设职责和实施智慧黄石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我市是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战略节点,武汉城

  市圈副中心城市。全市围绕“生态立市、产业强市”转型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活水平突飞猛进、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市加快落实国家、全省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强信息化推进力度,为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平台支撑和应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市是全国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在全省处于前列。已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全光骨干网+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的基础宽带网络,达到高带宽、智能化、多平面的要求,是全省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的首批地市之一。

  二是电子政务发展效果显著。黄石是国家工信部批复的全国第一个TD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已建成良好的电子政务网络和运行环境,目前建设了包括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内网和政法委专网等多个办公网络,形成纵向上统一的外网主干与多条部门业务专网枝叶并行网络架构。大多数市直机关部门目前都建设有自己的内部局域网,部分省垂直管理机构直接接入省局组建的专网。超过40%的市直部门建有OA系统,并初步实现业务协同。

  三是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建设了数字黄石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数字城管、社区网格管理、平安城市等一批城市管理项目;启动了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舆情等民生领域的信息惠民应用。同时,以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培育了一批信息化基础良好的示范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了华中矿产品交易中心、华中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平台;大力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了黄石北斗、东楚网络、盛通网络等一批本地信息化企业。

  与此同时,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依然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犷、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业支撑作用不足、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不够、社会治理不够精细、民生服务供给欠缺等问题。从信息化角度看,部门间数据壁垒较为严重、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化重复投入多、数据资源利用率低依然,已严重制约信息化对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引领、服务和保障作用。必须加快智慧黄石建设,构建精细的社会治理体系、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推进城市发展深度转型,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基础。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的时期,智慧城市将向纵深发展。从全球看,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地发达国家均已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启动了逾200个智慧城市相关的项目和技术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我市转型升级创造新的空间。从国内看,中央加快实施分级分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战略,全国近500个城市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作为稳增长、优结构、促转型、换动力、增效益的战略导向,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已成为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省看,智慧湖北各项行动高效有序推进,宽带湖北、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管理创新、信息惠民服务等行动的开展对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自身看,我市工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发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发展潜力巨大。

  纵观大势,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的价值观的体现,是新技术和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以基础为引领”到“以理念为引领”,“以管理为核心”到“以服务为核心”,“以业务为驱动”到“以数据为驱动”的转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凝聚智慧合力,让“智慧黄石”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国制造2025、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推进大数据建设、“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契机,全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精度,主动创新民生服务新模式,挖掘改革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新潜力,打造创新驱动和智能转型新优势,全面实现“兴业、惠民、善政”的目标,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十三五”时期,“智慧黄石”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根据黄石地理区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基础条件,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智慧黄石各项建设,避免贪大求全。在基础较好、带动性较大、支撑作用较强的领域快速突破,以点连线,由线及面的带动全市全面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协同推动。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发展路线上的主导作用,根据项目性质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避免盲目跟风。加强监管力度、破除行政壁垒,为市场高效公平配置资源保驾护航,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强化应用,注重实效。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民生服务为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智慧黄石”建设的出发点,坚持政府在实际项目建设中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建设运营的专业性、敏感性,鼓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提出需求,不断丰富完善各项制度,让“智慧黄石”建设成果惠及全民。

  立足产业,开放合作。把培育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以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应用,以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形成“循环带动、自我升级”的良性循环。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汇聚全国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智慧黄石”建设服务。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经济社会各领域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以“经济发展换挡升级、建设成果惠及全民、社会治理透明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智慧黄石。

  ——成为智慧基础设施先行区。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固定宽带用户100%,全市光纤入户率100%。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具备100Mbps(兆比特每秒)、50Mbps接入能力,城区公益无线网络全覆盖,“三网融合”业务全面进入家庭,互联网电视、高清电视及IPTV业务普遍使用,下一代互联网初见成效。数据中心服务范围全面覆盖鄂东地区,时空信息平台普遍使用。

  ——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初见成效,按需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云制造等制造模式形成示范效应。黑色金属产业、服装纺织产业走出国门,形成全球核心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模具制造业全国领先。节能环保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从网络化转向智能化。黄石成为全国重要的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

  ——成为智慧政务运行高效区。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智慧化水平明显提高,建立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一号、一窗、一网”全面实现,80%以上业务可以在移动端办理;“一卡通”实际使用量100万张;社保实现全部业务在线办理,异地办理;公共视频监控体系全面建成,视频资源分级分类共享开放;全民拥有健康档案,二级以上医院全部使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普及,黄石成为鄂东地区医疗中心。

  ——成为信息经济产业聚集区。大数据、物联网产业取得突破,初步形成相互带动的产业链条,黄石成为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鄂东大数据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分别达到1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倍增发展,黄石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结构走向高端,规模突破1000亿元。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电子商务形成凝聚力、由垂直型转向向平台型发展,交易额达到40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换代加快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创造有利环境,全面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夯实智慧黄石建设基础和支撑。

  1、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

  推进光纤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积极利用各类社会资本,统筹宽带接入网、城域网建设。加快光纤入户工程,全面推进全域同轴电缆、双绞线升级为光纤,推进城域网优化和扩容。到2020年,全市光纤覆盖率100%,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具备100Mbps(兆比特每秒)、50Mbps接入能力。

  全面开展骨干网升级。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扩容网间带宽,保障连接。升级国家骨干传输网,提升业务承载能力,增强网络安全可靠性。到2020年,实现到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的单向延迟不超过9毫秒。

  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全面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光纤接入,超前建设超大容量光传输系统,提升网络容量。积极探索智能传输技术的应用,提升智能资源调度水平,满足工业企业高稳定、强交互、广共享的需求。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试验验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建设、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部署、工业互联网管理支撑平台等工作,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2、发展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

  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加快4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加快移动宽带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加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无线网络优化力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无线网络建设与运营,提高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积极探索5G商用。到2020年,实现城区公益性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探索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加快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

IPv6升级改造,同步推进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外网网站及商业网站系统IPv6的升级,扩充网络资源。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CDN建设和运营,扩展网络容量,降低网络成本。构建下一代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对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的监测、发现、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攻击防范、应急响应和灾难备份恢复能力。

  3、统筹三网融合及物联网发展

  创新业务融合模式,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电信业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进网络双向化改造,促进互联互通。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宽带骨干网建设,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IPv6。推进地面广播电视数字覆盖网建设,智能化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推广幸福新农村互联网电视应用项目。推进光纤结合同轴电缆入户,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海量下行带宽、室内多信息点分布的优势,满足不同用户对弹性接入带宽的需要。到2020年,“三网融合”业务全面进入家庭,互联网电视、高清电视及IPTV业务普遍使用。

  推进物联网建设。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在工业、农业、物流、环保等重要领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窄带物联(NB-IoT)感知网络,利用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升生产和运行效率。整合、完善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物联感知网络,推动物联网集成应用,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建设绿色模块化数据中心

  立足本市、对接武汉、辐射鄂东,建设绿色、模块化数据中心,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交换、传输、管理,向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提供高效、便捷、质优、价廉的信息交换、共享、开放服务,向各类企业提供IaaS、PaaS、SaaS、DaaS、BaaS等云计算资源,承载黄石大数据产业发展。建设智慧黄石展示及运营中心,全面监控城市运营状态。鼓励企业使用“分布云”等创新的商业模式,提供城市综合服务。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档升级服务业,加快智慧农业发展,重点推进智慧园区、智慧港口等领域建设,促进应用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发展按需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云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模式;推广工业互联网使用,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工厂,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能源、发展绿色制造,降低生产能耗,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进工业绿色转型。率先在黑色金属、纺织服装产业取得突破。到2020年,把黄石建成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特殊钢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和中部地区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2、提档升级服务业

  以文化旅游业、体育休闲业等为重点,提升生活性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及共需快速对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以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智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整合和经营管理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有力推动经济发展。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围绕创建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武汉城市圈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快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泛在化的信息服务,增强互动体验,提升经营管理协同水平,促进“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

 

 

发展智慧体育。以黄石国乒基地为依托,推进感知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在竞技体育、赛事举办、休闲体育三个领域的应用,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使黄石成为国内外户外运动爱好者目的地、鄂东“运动之都”。

 

          

 

  加速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显著提升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创新物流组织方式,发展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发挥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优势,逐步拓展综合性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物流平台和企业集团,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20年,黄石成为长江中游现代物流基地。

 

  加速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以先进的感知监测系统、下一代交通信息基础网络为支撑,强化交通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重点整合、协同各类交通运输资源,拓展现有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构建完善的智能运输服务系统、运行管理系统,提高运输保障能力。鼓励运输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到2020年,实现交通信息资源、资本、技术和业务等方面深度融合,线上线下资源高度整合,黄石成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智慧综合交通枢纽。

 

 

  3、加快智慧农业发展

  围绕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领域,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农村电子商务、涉农信息综合服务的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广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种养新模式,促进农业流通现代化。

 

  4、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抢抓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机遇,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速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等主要园区/开发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园区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强化园区招商引资,使园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依托智慧管廊、智慧奥体、智慧小镇等项目,大力推进大冶湖生态核心区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打造“智慧黄石”示范区。

 

 

  5、建设智慧港口

  加快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全市主要港口的使用,加强港口服务电子化、自动化程度。推进数据自动采集与整合,促进港口与船公司、仓储、铁路、货运等物流企业无缝对接,提高运营效率。加强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整合口岸新区资源,实现区港联动。推进黄石新港与武汉港对接,实现交易、金融、保险等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黄石新港成为长江中游现代物流和外贸中转型枢纽港,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

 

 

  (三)构建精细化的社会治理体系

  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信息资源开放、开发步伐,全面提升重点领域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1、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及各类主题库,丰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以重大业务应用为牵引,持续建设完善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基于云的电子政务顶层平台,重组跨部门服务业务系统流程,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优化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完善并联审批平台和电子监察平台,面向企业、居民提供网上“一站式”政务服务,实现办事全程留痕,促进限时办结。完善县级电子政务平台,加强移动政务服务,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向掌上延伸。到2018年底,市级基本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2、提升重点领域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建立覆盖全市、多维度、立体化的自动感知体系,实现对城市部件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监控、安全生产监管等领域的综合监管,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多部门联动管理。在城市管理、应急指挥、食品药品监管、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社会综合治安管理等领域实现突破。

 

 

  建设智慧环保。依托“智慧黄石”建设,整合、集中存储各部门的环境信息资源,构建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综合监管平台,提升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力度和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能力,全面实现对污染行为、污染因子的立体感知和高效管控。加速推进黄石智慧环保“12369”工程实施,打造实时、集中的综合环境监测治理体系。

 

 

  建设智慧应急。依托全省应急平台专项工程,建设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并升级应急平台,实现对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防控、预警和统一调度。

 

 

  推进社会共同治理。在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市场监管、建筑监管重点领域等领域推进社会共治。推进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上述领域的综合示范应用,打造无处不在的感知网络,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强执法装备和智能化监测设备的配备,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的标准化水平。建立综合举报受理平台,拓展举报方式,发挥社会力量共同监督,利用分析决策平台对案件进行综合评估,优化执法队伍派出方式,提高执法效率。建立信用平台和追溯机制,实行黑名单制,对造成环境损害的终身追责。加强各类专业监管网络建设,在食品药品方面,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建成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监检联动机制;在安全生产方面,建立市、县、乡镇(社区)三级网络监管平台,开展对矿山、化工(含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特种设备、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常态化治理,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在建筑监管方面,推进项目管理数字化,预防重大事故发生。

 

 

  3、提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水平

  积极推进政府内部信息交换与共享,打破信息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有序促进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政府信息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

  推进政府内部信息交换共享。依托智慧黄石数据中心和城市运营中心,建设满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使用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网站和认证授权与管理系统,明确政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检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应用流程,整合现有公安和卫计委人口信息、政法委网格化、规划局GIS、电子政务办电子政务外网、工商法人信息库、一卡通等六大数据平台系统设备和资源,加强政府各部门间数据和资源的交互,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有序促进社会资源开发利用。利用湖北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政务信息公开、诚信文化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人才培养、信用服务机构培育“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全市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完善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电子商务、金融证券、招标投标等领域,推行信用报告,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制定守信优待政策,对失信违法者进行联合惩戒。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数字城管、环境保护等涉及国计民生领域的信息化为重点,全面提升社会公共事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加强多尺度地理信息覆盖和更新,完善导航、授时、位置信息等便民信息服务体系。支持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提供增值服务,引导各类社会机构整合和开放数据,构建政府和社会互动的信息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形成政府信息与社会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数据资源。

  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充分发挥政府门户网站的作用,建成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以检索查询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办事服务为最终目的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政务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作用,增强政务公开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将政府“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市县两级行政审批通用目录、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基本目录、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环保信息、环保设施布局建设决策等信息向社会公开。

 (四)构建便捷化的民生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优势,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品质的惠民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

  1、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实施智慧专项应用,构建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教育、卫生计生、社保就业、文化休闲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一站式”、“一体化”互联网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施智慧教育工程。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加速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速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医疗物联网的建设,实现信息的自动采集和上传。统一医疗数据标准、完善医疗资源数据库,实现医疗卫生数据的区域共享、业务协同。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拓宽医疗服务渠道,提高农村地区医疗水平。

 

 

  深化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推动养老、医疗、就业、生育、低保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促进社会保障网络向社区和乡村延伸,建立健全以城市为核心、覆盖城乡的社保信息服务体系。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总量平稳递增,布局合理均衡,服务可及均等,社会融合顺畅”的原则,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智慧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文化事业产业资源、促进交流合作、实现有效监管,推进文化事业产业高起点、数字化、集约化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云、数字三馆、数字档案馆等一批工程的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建设智慧园林。应用现代新型信息技术,建立园林绿化专项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园林绿化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智慧化管理能力,节约管理成本,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提升建设合理性。

 

 

  2、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民生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开展服务创新,发展新型智慧民生服务。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开发和创新公益性和增值性应用服务,发展市民一卡通、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等专项,培育民生服务市场,推服务信息化、专业化和产业化。

  推进城市一卡通工程。开展城市一卡通建设,突破以公共交通领域为主的传统应用模式,推进跨行业、多领域应用以及区域间实现互联互通。以市民医疗卡为基础,将交通、医疗、社保、小额支付、旅游、餐饮等城市公用事业各行业应用有机整合,采用一致的付费方式,方便市民消费、提高运营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在一定区域内,百姓持同一张卡能实现身份验证、流动消费支付、存储各类信息等功能,达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的总体目标。鼓励一卡通运营企业依法合规收集市民消费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挖掘,为政府管理、企业运营提供数据支撑。

  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工程,依托黄石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整合社区管理、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等各类资源,完善水、电、气、热等公共事业类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精准化、精细化、便利化。

 

 

  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智慧黄石”运营中心,搭建公共信息平台,集成互动服务、费用结算、监控管理、远程医疗、远程监控、紧集救援、智能看护等平台、接口,为智能化开展养老各项事业打下基础。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鼓励企业开发利用城市平台提供的资源,向用户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疾病多发、生活行动不便等特点,重点支持移动智能终端在养老产业的应用,鼓励一键通式产品、安防监控类产品、穿戴类产品、康复类产品的使用,提升即时性、准确性,实现老人日常生活“呼得通”、“看得见”。将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建设医养一体化平台,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充分发挥黄石市生态自然优势,利用现有医疗资源,打造医疗养老一体化医养社区。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稳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到2020年,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服务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数占比达到50%以上。

  (五)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

  大力培育大数据、高端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打造产业聚集区,抢占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

  1、发展大数据产业

  立足黄石优势,抓住产业转移、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重大机遇,从数据应用市场入手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政务大数据为突破,逐步带动工业、医疗卫生、物流等应用领域的发展,通过率先在黄石具有优势的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横向整合领域综合应用,纵向向产业链上游的数据交易、数据分析挖掘延伸。到2020年,吸引、培养50至100家大数据企业,累计20亿次交换量,大数据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大数据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加强政务大数据应用。以“智慧黄石”建设为契机,提高数据采集密度、种类、数量和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形成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资源。积极推进政府开放数据,通过释放高价值密度的数据降低产业发展门槛。重点加强大数据在人口宏观管理、社情民意、征税、法院案件执行、应急指挥、民生服务、宏观经济等方面的应用。

 

  发展工业大数据产业。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

 

 

 

  发展交通物流大数据应用产业。依托“智慧黄石”建设,打通交通各垂直应用系统,促进数据的共享与流动,整合现有碎片化应用系统。促进物流产业上下游信息流动,降低物流成本。依托“智慧黄石”建设,推广电子车牌,车联网应用,采集行车信息,通过路网感知系统,对黄石市内高级公路的状态进行收集。积极与国家路网监控中心、国家营运车辆监控平台、国家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国家铁路综合监控系统等国家级交通运营指挥平台对接,引入行业数据,提高对交通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探索物流信息交易模式,开展航空、铁路、公路客货运数据碰撞,为建立地区综合性交通货运枢纽奠定基础。与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开展大数据技术路线规划、交通导流、预判发货、动态调价等方面的应用。建成拥有交通资源配置、交通态势预测、交通数据交易三大能力的地区性交通物流大数据应用产业中心。

  发展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产业。夯实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基础,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推进健康医疗行业治理大数据应用,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药品招标采购、药品使用等业务信息,助推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健康医疗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应用,建设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产业示范中心,系统加强临床和科研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推动公共卫生大数据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加快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链,不断推进健康医疗与养生、养老、家政等服务业协同发展,推动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文化、体育健身、健康医疗旅游、健康环境、健康饮食等产业的发展。发挥大数据分析在用药分析与新药研发方面的作用,加快新药研制速度,降低用药成本。

  2、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

  以“突出特色、放大优势、抢占高点、发展终端”为原则,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PCB、应用电子、高端平板显示为基础,智能终端设备、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封装测试、LED应用为新兴的产业体系,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通过自我滚动的方式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掌握一批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物联网创新型企业,黄石成为全国第三大PCB生产集聚区、生态型电子信息产业的示范区、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区、国家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

 

  3、发展“互联网+”电商

  立足本市优势,积极对接武汉,依托“智慧黄石”各项建设成果,营造积极宽松的互联网电商发展环境,重点建设特色行业电商、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促进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物流、金融、交通、海关口岸、质量监督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电子商务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加速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营造发展宽松环境。依托“智慧黄石”政务服务建设,全面清理电子商务领域现有前置审批事项,推进“五证合一”“先照后证”,简化商务业务各项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加强大数据分析技术在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提升金融机构在无形资产质押、动产质押等方面的能力,拓展电子商务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依托“智慧黄石”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食药监等综合能力的建设,规范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行为,对违法企业设立“黑名单”,维护公平竞争。依托“智慧黄石”运营中心建立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益性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物流、电子结算、口岸通关等服务,探索以合理的价格向商户提供用户行为分析、推荐系统、广告追踪和优化产品分析的增值服务,加速企业成长。

  发展特色行业互联网电商平台。鼓励企业与大型垄断性互联网电商展开差异化竞争,重点支持生产企业依托原有产品资源、渠道资源开展细分领域电子商务,逐步聚合交易资源,向平台类电商转型。依托黄石在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鼓励企业与第三方电商企业合作,发展壮大专业性电子商务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支持支持华新水泥、东贝集团、劲牌公司等龙头企业和第三方企业建设工业品垂直电商平台,支持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经营企业开展大宗商品网上现货交易,有效整合黄石特色商品的供销、仓储、运输等资源,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实现商品流通各环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降低社会整体流通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发展农村电商。针对农产品保质期短的特点,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依托“智慧农业”建设,实现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等部门和电商企业、快递企业对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和衔接。针对农业处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风险下的特点,大力推进第三方电商模式的应用,引入大型专业性平台型电商落户黄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响应、灵活调配,降低经营风险。加强对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人员等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宽电子商务渠道,提升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子商务从业者从城镇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

  发展跨境电商。依托智慧黄石“智慧港口”、“智慧口岸”建设,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管理模式,优化跨境电子商务海关进出口通关作业流程;推进支付机构开展跨境外汇支付业务,完善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依托“智慧黄石”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评估机制,实现各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行为,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全程在线交易,不断扩大可交易商品范围,支持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生产集约化和监管科学化。

  到2020年,黄石成为鄂东电子商务中心,大冶市成为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智慧黄石”建设领导推进和统筹协调机制。充分

  发挥黄石大数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的作用,有效利用全体成员会议、组长会议、专题协调会议三级会议制度,对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整体决策部署、总体协调推进。充分发挥黄石大数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经信委)作用,协调各部门、智慧城市相关建设工作及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统一对智慧城市项目立项、资金预算、共性应用、系统互联进行统筹管理、监管和协调,提升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认识和重视程度,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令畅通。除法律明确规定外,对申请立项新建的部门信息系统,凡未明确部门间数据共享需求的,一律不予审批;对在建信息的部门信息系统,凡不能与其他部门共享数据的,一律不予验收;凡不支持政府部门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不向平台提供数据的部门信息系统,一律不予审批或验收。发挥大数据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核心数据资源重要载体、同社会资本方合作和资本运作实体、承担政府引导和招商引资重要职责的作用,以该公司为依托,整合我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类数据资源、特许经营权、城域级潜在大数据经济价值;以该公司为主体,同社会资本合作方合资成立项目公司,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以该公司为依托,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相关产业发展中。

  (二)加大政策扶持,夯实发展基础研究制定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服务、

  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国家、省现有各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推进智慧黄石各项建设的需要,研究、制定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信息安全政策等。创新信息化项目投资收益机制,在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过“政企分工合作、数据作为资产、优选社会资本、财政以拨改投”等方式避免“财政包袱重、政府收益小、建设周期长、向外推广难”的风险,增强吸引社会资本能力,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黄石模式”。

  稳步推进项目外包和政府购买服务,形成政府、市场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良好局面。完善、推广和落实政务数据资源采集、发布、存储、共享交换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个人隐私保护、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三)建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管理能力要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

  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全市信息安全,建设全市健全、完善的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智慧黄石”建设、运营、管理所必须的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明确并落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

  各党政机关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应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从业务需求出发,建立以密码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为主要措施的网站安全防护体系。加大电力、能源、水利、交通、冶金、石化等重要领域工控设备和政务、银行、证券、通信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投入,确保要害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稳步推进电子政务、重要信息系统软硬件装备的安全可靠替代。

  (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建立完善“智慧黄石”建设技术标准、技术规则体系建设。

  统一建设标准,完善细则。提高各类标准的衔接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度,重点加强关于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探索。制定完善基础信息采集、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标准、信息系统接口标准等领域技术标准和实施细则,推广各种技术标准规范的应用。

  (五)加强人才保障,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培训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人才保障机制。做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再培训,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抓好各级领导、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以适应智慧黄石建设要求。加大对各类优秀人才的奖励制度,政府财政给予优厚条件,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建设“智慧黄石”。同时加强与北京、武汉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协调合作,利用其充裕的教育科研资源,创新培养机制,制定和落实培养措施,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掘各种渠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人选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实践。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