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黄石市人民政府 时间:2012-02-22

分享: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工作回顾 

  过去四年,是我市面临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的四年,也是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为显著、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之一。四年来,本届政府肩负起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升级的历史重任,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三大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书写了黄石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坚持化危为机、弯道超越,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在困难中实现了“完美”转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外贸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发展指标提前实现五年翻番目标,继2010年进入工业总产值千亿元“俱乐部”后,今年农业又迈上总产值百亿元新台阶。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25.96亿元,年均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1.54亿元,年均增长17.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7.23亿元,年均增长35.0%;财政总收入92.17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84亿元,年均增长28.6%。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9万户,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17家,百亿元企业达到3家,4家企业入选全国500强,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华新、东贝、锻压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奋力推进八大主导产业向集群化、高新化和延伸加工型发展。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83.07亿元,实施了新冶钢综合改造升级、有色20万吨铜冶炼改造和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兴冶薄板120万吨板材深加工、新兴管业150万吨球墨铸管等200多个重大项目,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总产值分别超过420 亿元、300亿元和130亿元;宝加鞋业、东贝工业园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年均增速均达到30%以上;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发展晋档提速,实现增加值279.59亿元,年均增长11.3%;光伏发电、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产业在转型发展中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两升一降”态势,与2007年比,四大接续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9.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4.6个百分点。黄石先后被评为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市、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大园区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坚持通盘谋划、统筹推进“三园一带”开发建设,高水平编制规划,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科学化布局项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历经16年的努力,黄石经济开发区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城西北工业园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新增省级工业园(物流园)5家,全市园区规划面积突破200平方公里,四年累计完成各类投资746亿元,新增入园企业3300家,园区产业特色初步形成,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沪士电子、新兴际华、深圳盐田港等一批战略投资者相继入驻园区,“三园一带”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大城市格局全面拉开。坚持“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四城同创”为抓手,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开发工作,城市发展空间从环磁湖拓展到广阔的“一江两湖”区域,打造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平台。四年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59.4亿元,年均增长15.8%,新增城区道路里程160公里,新增绿地面积281公顷,城镇化率达到57.8%,中心城区与大冶城区融合、与阳新县城对接步伐加快,铁山区与中心城区实现了交通同城化。我市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城市,并成功夺取第四届、第五届“楚天杯”。大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交通投资150亿元,比前四年增长9倍,实施了大广高速黄石段、武黄城际铁路、棋盘洲新港一期等一批重大设施项目,鄂东长江大桥、杭瑞高速黄石段等建成通车,改造完成国省干线300多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50公里,结束了黄石境内无实质性高速公路的历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稳步实施,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城管取得新的突破,城市卫生状况明显改善。生态黄石建设扎实推进,先后实施了黄荆山南北麓开山塘口、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有色铜冶炼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300多个,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黄金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产,森林覆盖率达到32%,超额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体制机制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坚持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两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与调整利用机制,累计新增建设用地9.07万亩,新增耕地15.23万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7200亩;率先建立“一个篮子归并、一个口子保障、一个通道转换、一个平台汇集、一个杠杆调节”的住房保障模式,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批示,并在全国、全省交流工作经验;TD3G电子政务应用、创业型城市创建等多项全国性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两个城区的街道办事处,并下放市级管理权限,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增强了城区发展活力;率先推行“两集中一代办”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造审批流程,促进了行政审批全面提速;率先推行以“一主四化” 为核心的警务体制改革,实行重心下移,强化基层基础,实现了基层警力、破案率上升和发案率下降,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药品采购集中配送试点、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央企对接成效明显。投融资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引进银行分支机构5家,新增融资平台5家,累计融资123亿元,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7亿元,三丰智能成功登陆创业板,结束了黄石12年来无企业上市的历史,为企业直接融资重新打开了通道。 

  ——对外开放及对上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取得重大成果。牢牢把握对外开放时代潮流,以大开放引领改革、促进发展,拓宽了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实现了对外开放新跨越。先后与国外3个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四年累计利用外资13.28亿美元,年均增长6.8%;累计引进市外资金464亿元,年均增长17.8%;2011年外贸出口突破10亿美元大关,年均增长20.2%。成功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和建市60周年等系列节庆活动,彰显了矿冶文化的特色内涵,展示了山水黄石的独特魅力,提升了黄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坚持凝聚外力加快发展,争取中央、省各类扶持资金90亿元,黄石先后被确定为资源枯竭转型、科技进步示范、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建设等9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集聚了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 

  ——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成功战胜了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和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灾害,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成功引进和培育了中粮、雨润、永大、劲牌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快大冶畜禽养殖加工、阳新粮油加工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完善,涌现了侯安杰等全国种粮大户。四年投资16.7亿元,完成中小水库整险加固、泵站更新等各类水利工程3800多处;投资6.4亿元,实施农村土地治理和低丘岗地改造34.1万亩;投资3.6亿元,完成通村水泥路162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宽带、通广播电视,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达73.3%,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县域经济高速发展,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占全市比重分别比2007年提高5个、7个百分点,大冶市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阳新县进入脱贫县(市)先进行列。 

  ——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四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2%和14.2%。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七个接力棒” 活动,累计成功创业2.3万人,带动就业5.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帮助困难群众就业14.5万人。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全市统筹城乡的就业机制和“五险合一” 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五险参保人数突破245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将城区新农合纳入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医保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建立低收入群体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较好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乡低保水平稳步提高,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惠及群众30万人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9万人。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解决了3.8万户居民饮水难问题。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累计投入23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156万平方米,解决了2.2万户家庭住房问题,向1.6万户(次)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500万元,实现全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市级财政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支出85.73亿元,年均增长18.6 %,建成了“四馆一中心” 等一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坚持教育优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整体推进,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向集团化发展,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质量有新的提高,贫困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完成了全市3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改扩建和“农家书屋”全覆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农合参合率达98.8%,参保人员待遇逐年提高;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斐然,共有黄石籍运动员4人13项次获得世界冠军,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连续七届稳居省运会第二名。人口计生工作获得全省进步奖。同时,审计、统计、物价、侨务、民族、宗教、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援藏、援疆、援川、国家安全、广播电视、科普、防震减灾、民防、水文、气象、史志等各项工作都迈上了新台阶。 

  ——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群众头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治庸问责” 等活动,坚持“双月一课”等学习制度,深化政务公开,推行重点工作专题推进和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建设“直通车”机制,制定出台支持开发区(园区)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措施,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行政效能不断提升。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严格执行各项决议、决定,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启动实施。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反腐倡廉取得新的成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信访、民调、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积极开展 “法治黄石”、“平安黄石”创建活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增幅达到金融危机前的最好水平,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形成,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地方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7%;外贸出口增长66.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9.0%和3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5.4%;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8.21‰;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推进黄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必须坚持以“三大战略”为统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谋出路、求发展,积极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良好基础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中央、省直各驻黄单位,驻黄解放军、武警官兵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黄石改革发展的海内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市场主体不多。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不够,新兴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不高,农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十分艰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快,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较重。社会管理创新亟待加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行政效能尤其是抓落实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领域仍然存在腐败现象,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建议 

  今后五年,是黄石推进科学发展、实现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根据市十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大战略”为统领,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跨越为主线,以城市功能化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五大名城”,奋力实现“超六十、跨双百、过双千、达一万” 的目标,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主要目标任务是: 

  ——致力于建设现代产业名城。着力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化并举”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和15%以上,努力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打造成两个千亿元产业,培育10家百亿元大企业,发展10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把黄石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三基地一枢纽” 城市。 

  ——致力于建设生态宜居名城。大城市格局全面形成,生态文明有力彰显,城市更加秀美宜居,城镇化率超过60%,建成区面积跨20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跨200万,森林覆盖率达到37%,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夺取中国人居环境奖。 

  ——致力于建设创新创富名城。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社会科研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以上。经济外向度显著提升,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0亿美元,外贸出口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创业创富活力充分迸发,各类创新人才、创富资源加快汇集,力争5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万户以上,实现成功创业2.5万人,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次。 

  ——致力于建设矿冶文化名城。深入挖掘矿冶文化特质,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力争工业遗产片区申遗成功,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市民对黄石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力争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以上。 

  ——致力于建设和谐幸福名城。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人民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努力把黄石打造成区域性科教、文化、医疗、体育中心。城乡居民小康生活更加殷实,力争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幅高于全市人均增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的“三高一同步”目标。 

  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着力强化港口辐射、产业聚集、示范引领、生态宜居“四大功能”,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跨越,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黄石市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人民期盼的发展新路。重点是要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跨越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拉长链条、促进集群”的思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促进集群化、高新化、低碳化发展;坚持把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根本抓手,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四大潜力型产业;突破性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着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到2016年,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物流、轻纺、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和畜牧水产养殖加工、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等8大产业集群产值均超过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以上。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打造特色产业为核心,大力实施“千亿元园区”培育计划,统筹推进全市园区开发建设,努力把“三园一带”建设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两型社会”改革的实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黄石未来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力争到2016年,全市“一区八园” 实现工业产值3000亿元。鼓励发展县(市、区)域经济,支持大冶市争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支持阳新县建设脱贫致富示范区;支持黄石港区打造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西塞山区打造千亿元特钢产业集群和千亿元特色园区、下陆区打造千亿元有色金属产业集群、铁山区打造世界铁城。 

  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加快下陆长乐等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循环产业体系;以黄金山低碳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鼓励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型社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目标管理,建立完善绿色发展考核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力争5年内实现 “五小”企业转型退出,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7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减少18%。 

  (二)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市发展转型跨越 

  优化城市布局形态。按照“南向融合、东西拓展、组团发展”的思路,加快大城市建设步伐。“南向融合”就是推进中心城区与大冶城区一体化发展,努力在磁湖、大冶湖之间再造一座现代化新城。“东西拓展”就是推进以新港(物流)工业园为重点的沿江产业、小城镇和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区与下陆、铁山融合,在河口氵韦源口、铁山还地桥建成两个卫星城,对接大武汉,拓展主城区发展空间。“组团发展”就是以10个中心镇、100个中心村为重点,推动城镇向长江沿线和交通干线集聚发展,形成“两带三群” 的城镇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功能。畅通对外交通,加快建设“三纵三横一外环” 高速、国省道公路网和以棋盘洲新港区为核心的“一江两河”航运网;规划建设沿江大道,开工建设武穴长江公路大桥、黄石至阳新快速通道,建成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畅通城市外环;加大铁路布局调整和建设力度,拆除铁黄支线下陆到黄石段及其接轨企业专用线,实现市区铁路货运全部转移至山南铁路、客运全部转移至武黄城际和武九客运专线,规划预置机场建设通道,构建涵盖水陆公铁管的综合交通物流体系。推进快速交通系统建设,构筑公交优先、国有主导、快速公交(BRT)、低碳智能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强城乡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健康保障四大体系。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乡水电气管网、环卫等公用设施,推进城市规划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城区旧城改造力度,基本完成“棚户区”、“城中村”、背街小巷和危旧房改造任务。 

  改善城市环境。深入实施“洁绿亮美”工程,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显山露水”,规划建设磁湖湿地公园等生态山水风景区,推进沿江、沿路、沿山、环湖绿化景观建设,塑造黄石特有的依山亲水、靓丽宜人的城市风貌。加大重点区域、流域整治力度,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努力使黄石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坚持建管并举、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大城管”体制,实施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努力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格局。推进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努力实现文化发展转型跨越 

  进一步弘扬矿冶文化。加强对矿冶文化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加快华新水泥遗址公园等一批经典景区景点建设,推进工业遗产片区申遗工作,全力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加快以矿冶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建设,努力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和国际乒乓节办成走向世界的黄石品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弘扬矿冶文化蕴含的“包容、创新、唯实、自强”的城市精神,激发黄石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和动力。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推进市、县、乡和村(社区)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各级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站)等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着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和竞技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新的市体育中心,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建设体育强市。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文化产业与经济、科技、教育等产业的互动发展,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着力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和娱乐、体育、艺术培训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现代传媒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壮大旅游、报刊、广播电视、印刷出版、体育健身等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将经营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文化企业;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资、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兴办文化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积极发展文化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和现代流通组织。加快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规范市场秩序。 

  (四)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实现社会发展转型跨越 

  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解决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健全企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扩大投资领域,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推进创业富民,不断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坚持“提低、扩中、调高”政策导向,帮扶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按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移民扶贫、产业扶贫”的思路,切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推进幕阜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 

  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以基本养老、医疗、住房、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力争五年内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6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投入,推进学前教育规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统筹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科普、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整合管理资源、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社区管理网格化、支撑信息化、服务便民化,着力提高城乡社区自治水平。深入开展“平安黄石”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和虚拟社会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五)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增强转型跨越的活力和动力 

  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股权交易和债券融资,力争5年内再有10家企业成功上市。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推进以户籍、产权制度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全省“效率最高、收费最低、环境最优”城市。与此同时,统筹推进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改革。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和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工作。全面构建以应用为重点、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的提档升级,营造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引进领军型、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内外资并举、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围绕全市主导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大型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推进“大通关”和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申报筹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企业“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黄石建设,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意见。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健全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加强对重大政策实施的绩效评估,不断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坚持务实勤政。把求真务实、高效运转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标尺,树立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事情,多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求实效,增强政府公信力。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目标管理考评机制,加强工作落实的督查督办,积极推行行政问责,确保政令畅通,增强政府执行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以“两集中一代办”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TD3G电子政务应用,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强化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权力运行监管。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三、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四大功能”建设、打造 “五大名城”的目标任务,按照“一年迈大步、五年上台阶”的要求,兼顾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好行动方案、布局好各类项目、落实好具体措施,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步伐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改造、延伸、集群”为着力点,引进培育产业集群的关键项目和协作项目,完成大冶有色30万吨铜加工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加快新冶钢东钢搬迁改造和特钢升级三期等项目建设,实施70个投资过5000万元工业技改项目,进一步增强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以“培优、培特、培精”为着力点,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技术培育、投资引导等工作,加快航天电缆产业园、锻压大型精密数控机床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劲牌保健酒四期、正华纺织、飞达帽业等一批接续产业项目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30亿元。以“做大、做强、做优”为着力点,加快冶金物流产业园、新兴现代钢铁物流园发展,中茵五星级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改造一批商业街和集贸市场,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 、“农超对接”、“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等工程,加大东方山、磁湖、仙岛湖、雷山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等重点景区和工业旅游、红色旅游等项目建设力度,发展金融、保险、会展、服务外包和中介服务业,努力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5家。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家以上。筹建黄石高科创业投资公司,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深入实施质量兴市和知识产权战略,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专利和发明专利在专利授权量中的比重。力争新创中国驰名商标2件、湖北省名牌产品10个和著名商标4件。大力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新增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净增规模以上企业30家。搭建“企业服务超市”平台,切实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市场开拓、协作配套等服务。加大投入,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企业人才,实现国家“千人计划”和全省“百人计划”高端人才的突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低碳试点,促进绿色发展。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深入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扎实推进火电和水泥企业脱硝、钢铁企业脱硫工作。启动磁湖水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和江湖连通工程建设,加快长江黄石段、富河、大冶湖流域和磁湖、青山湖、青港湖水污染防治进程。继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省级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黄金山食品加工园、雨润食品工业园、新港粮食物流中心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发展,加快中粮百万头生猪、北煞湖水产品示范养殖等项目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紫鑫生物、阳新新冠农林科技、大冶鑫东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和“三品”5个以上。加快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增菜地面积2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5个。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投资8亿元,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2万处,其中整险加固小型水库48座。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10万亩。新增农机装备总动力2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6%。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市综合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和村庄整治工作。加快推进灵乡、浮屠、大箕铺、大王四个试点镇和大冶、阳新新农村示范带建设,着力破解集体经济薄弱、土地抛荒严重和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成13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继续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长江防护林建设,新增造林面积6.17万亩。 

  健全农村发展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力争新增流转面积6万亩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开展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农场、林场、渔场改革和农村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落实增加县域贷款的政策措施,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试点工作。 

  (三)加快“三园一带”开发建设步伐 

  促进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建设大发展。按照“招大商、引产业”的思路,加大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新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30个以上。创新项目建设服务机制,全力推进沪士电子、华润啤酒、立峰纺织、凯程环保等项目建设,力争建成投资过亿元项目15个以上。放大开发区带动效应,完善“一区多园”机制,促进企业、项目、产业向开发区和园区聚集。加快扩区增容步伐,建设完成汪仁30平方公里拓展区路网骨架。启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工作。积极争取设立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和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支持大冶城西北工业园与黄金山工业新区对接发展,打造科技型、生态型、环保型工业新区;支持阳新城北工业园与县城融合发展,打造阳新城市新区和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发展现代物流、特钢延伸加工、建材、化工等沿江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新港(物流)工业园13.2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和棋盘洲港区等项目建设,完成新港铁路货运支线建设和沿江码头整治任务,着力推进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和富池工业区与新港(物流)工业园错位发展,形成特色突出、设施对接、整体联动的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新格局。统筹推进下陆长乐工业园、铁山工业园建设。 

  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全面启动省级工矿废弃地综合开发试验区筹建工作,着力破解发展用地瓶颈制约。探索全市园区融资平台“资源共享、打捆融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破解园区建设资金难题。按照“三最”要求,实行园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特事特办”等制度,不断改善园区建设和发展环境。 

  (四)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步伐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突出抓好产业招商,组建特钢、铜材、服装、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招商专班,力争引进20个亿元以上产业配套项目,其中引进PCB[22]产业项目5个。深化与央企合作,密切跟踪、主动对接三江航天、东风汽车等重点企业,促成3个签约项目落户。抓好“双迎” [23]经贸招商活动,确保实现邀请参会重点客商200名、签约项目30个、引进资金100亿元的目标。完善招商引资目标管理、定期督办、分类考核、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 

  狠抓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精心策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的支持。做好引进项目的跟踪服务,促使项目尽快落地。落实项目专题推进机制,强化调度督办,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在建项目早日投产见效。 

  激活市场主体发展内生动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推进全民创业,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3万家以上。认真落实国家、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支持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资源,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落实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协调解决企业用工等问题,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抓好企业上市工作,全力推进大冶有色、邦柯科技、振华化工等企业上市,力争有两家企业成功上市;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的跟踪协调和指导服务力度,继续培育20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梯队。完成市城投公司二期15亿元企业债券发行。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充分激发企业家创富创业热情。 

  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坚持培育外贸出口增量和扶优扶强外贸出口骨干企业两手抓,充分发挥考核导向作用,力争新增有出口实绩的企业12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完成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6亿美元。抓紧做好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申报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黄石口岸检验检疫核心能力建设,提升口岸通关效率。 

  (五)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 

  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按照“发挥一个作用,实施四大工程”的要求,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中心城区40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编制等工作,完成数字黄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月亮山隧道建设,改造建设河西大道、长乐大道等7条道路,抓好排洪港改造,实现西塞水厂向新港(物流)工业园供水;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林业棚户区和垦区危旧房改造工作,中心城区建设停车泊位500个,做好背街小巷硬化、亮化和立面整治工作;实施城市景观建设工程,抓好磁湖南岸、江滩公园二期、湿地公园等环湖沿江景观工程及以环磁湖为重点的亮化工程建设,推进沿湖、沿江、沿山和公园、庭院绿化,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80公顷;实施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推进黄咸高速大冶段、武黄城际铁路等项目建设,新建和开通山南铁路汪仁中间站,开工建设武汉至阳新一级公路兴国至三溪段、106国道铁山至阳新一级公路改造、团城山综合客运枢纽、棋盘洲长江公路大桥连接线、山南铁路新冶钢连接线等重点工程。 

  推进中心镇建设。启动1个城镇带和1个城镇群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地缘相近城镇组团式发展新路子。支持灵乡、富池等10个中心镇发展,加快陈贵、龙港等特色镇建设步伐,支持保安镇申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近吸纳农村转移人口。支持大冶、阳新选择2-3个镇开展扩权强镇试点,努力打造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 

  加强城市管理。组织实施三年“创卫”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和城管进社区活动,构建城市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机制。建设和完善城市垃圾收运系统。实施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马路市场、绿化缺失等六大市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市、县(市)、乡三级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完善失业预警和稳定就业工作机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五险”参保人数新增4.8万人次;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做好市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并轨工作;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严格执行商品房配建公租房规定,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制度,扩大救助范围,积极推动专项社会救助向其他低收入家庭延伸。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全面实施黄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在每个县(市)区、每个乡镇加快建设一所公办教育示范幼儿园,大冶市、铁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省评估验收,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职比例大体相当,实施湖师文理学院搬迁和黄石理工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支持高校积极做好化解债务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资源优化重组和公立医院改革,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健全医患纠纷调解机制,实施健康黄石全民行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争申请工业遗产片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申报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完善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大力培育体育产业,国乒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游泳馆。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完善利益导向政策,切实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集中整治和综合治理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按照“扁平化设置、网格化管理、便民化服务”的要求,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加大城乡社区便民服务工作力度,建成30个城市社区服务站和2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深化平安黄石建设,加大物价监管调控力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处置能力。规范和创新行业协会监管体制机制,切实推进“政社分开”和行业协会民间化发展。继续做好安全生产、消防、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工作,努力建设食品药品安全强市。认真组织实施“六五”普法,加快建设法治黄石。支持国防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争创“双拥模范城”。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快的趋势,着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争创“敬老模范城”。同时,继续做好审计、统计、妇女儿童、气象、防震减灾、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民族、宗教和援藏援疆援利川等工作。 

  (七) 举全市之力办好“双迎”活动 

  大力营造隆重热烈的节庆氛围。通过层层宣传、层层发动、层层造势,让“双迎”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营造全市上下参与节庆、服务节庆、奉献节庆的浓厚氛围,真正把节会办成全体黄石人民的节日。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 

  加快节庆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包保、专班协调、定期调度、跟踪督办、激励约束等工作机制,按照时间节点的要求,强化责任,倒排工期,加快推进9大类150个节庆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各项工程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充分满足办节需要。 

  精心组织好节庆主题活动。按照“精心策划、精益求精、精彩纷呈”的要求,认真组织好开幕式及大型文艺晚会、第二届中国(黄石)矿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乒乓球女子世界杯等8大类主题活动,努力把这届节会办得比上届更具特色、更有影响、更富成效,进一步擦亮矿冶文化和首个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两个城市品牌,提升黄石的知名度、开放度和美誉度。 

  切实做好节庆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完善节庆交通保障措施,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做好节庆期间通信、住宿、水电气供应、医疗卫生、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全面落实节庆安保措施,完善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实现“平安节庆”的目标。 

  各位代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我们将集中力量继续办好十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帮扶5000名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并带动2万人就业;开展各类就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2)确保全市20余万60岁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适龄参保人员政府补助资金足额到位;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核算比对试点建设,实现城乡生活困难居民应保尽保;推进大病医疗救助,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群体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自费部分报销比例,对低保对象取消病种限制。(3)开工建设和筹集各类保障房1.1万套,启动棚户区改造5000户,对6000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4)改造背街小巷道路100条、2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公厕10座、垃圾中转站3座。(5)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3.3万人。(6)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7300口塘堰清淤扩挖工程,新增蓄水能力3000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完成2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7)为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200件、法律援助事项12000件。(8)完成市群艺馆主体工程和市图书馆搬迁及数字化建设,完成全市53个乡镇(场、街办、管理区)、773个行政村、135个社区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动室达标建设。(9)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100个。(10)完成黄金山老年公寓一期工程,新增床位1500张。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四年,黄石人民创造了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的五年,转型跨越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为实现黄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