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落实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意见建议的通知 | 文件类型 | 文件资料 |
---|---|---|---|
发文单位 |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字号 | |
发文日期 | 2017-08-11 16:33:00 | 发布日期 | 2017-08-11 16:33:00 |
效力状态 | 主题分类 |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2017年7月4日,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对“推进黄石全域一体化发展”有关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形成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要求,现将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意见建议进行分解,请你们结合工作职能认真吸纳,将有价值的内容纳入日常工作,抓好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附件: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意见建议分解清单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11日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意见建议分解清单
市政协十三届二次常委会议围绕“推进黄石全域一体化发展”课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意见建议清单如下:
一、加强统筹规划,引领一体化发展
1、制定全域一体化发展规划。以国务院批复的黄石总规为遵循,围绕黄石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航运中心、休闲度假之都的发展定位,加快编制全市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全域发展管控一张图。按照一体化规划要求,整合全市各类专项规划,尽快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分级审批管理体制,对涉及各地一体化发展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报经市规划委员会审批后实施,对一般性建设规划和项目报市规划委员会备案,确保规划管控目标、措施落地。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研究制定针对随意变更规划行为的终身问责机制,坚决杜绝不按法定程序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的行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
2、加强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强化新区生态功能、产业功能。按照生态的理念、全域黄石的思路,把父子山建设成融观光休闲与运动健身于一体的城中山。大力推进黄金山地区产城结合,城乡融合,建设全域一体化先行示范区。以打造长江中游多式联运中心为载体,在棋盘洲地区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优化提升花湖地区功能,重点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顺丰机场),打造空港经济区。(责任单位:市建委、市交运局、市体育局、大冶市、西塞山区、开发区、新港物流园区)
3、强化薄弱地区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措施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科学制定产业规划,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切实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持续脱贫、长效脱贫。集中优势,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保障等问题。(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人社局、市政府扶贫办、阳新县)
二、统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4、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着力构建以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冶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临江产业带、西部产业带布局的重点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推进铁山区、还地桥镇、保安镇组团,规划建设西部科技新城,承接武汉产业转移;推进韦源口镇、富池镇、黄颡口镇沿江重点镇组团,陈贵镇、灵乡镇、金牛镇组团,形成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乡镇工业聚集区。按照“沿江、沿路,环大冶湖”的构想,大力发展以商贸物流、现代金融、文化体育、旅游休闲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在重点城镇周边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构建新型城郊生态农业空间格局。以获批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形成以园区为核心载体的平台支撑体系,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加快老旧中心城区工业项目退城入园步伐,积极推进项目向园区布局,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文新广局、市农业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5、培育做优特色小镇。以产业、企业为主导,建设“一镇一业”特色分明的新型特色小镇。立足我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打破行政区划,在市区、县市城区的周围或部分乡镇、村,结合各自特色,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主导型、城郊农业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科技创新型、金融服务型特色小镇。坚持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产业组团发展、农村精准扶贫、全域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性抓手谋划,支持有条件的城区及大冶、阳新申报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小镇。(责任单位:大冶市、阳新县、市建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政府扶贫办、市政府金融办、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旅游局、市文新广局、各城区)
6、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积极支持铁山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重点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主题文化游乐园和红色文化旅游区;高标准规划大冶湖环湖绿道,优化提升环磁湖城市绿道、父子山环山绿道和熊家境、黄荆山、大众山等登山步道建设,策划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线路;充分挖掘我市工业文明和地矿旅游资源,精心策划整理工业旅游和地矿科普旅游精品线路。突破性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型、城市近郊型、景区带动型、古镇村落型、田园风光型等类型的乡村旅游景区。按照旅游精准扶贫、旅游惠农、旅游惠民的思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文新广局、市体育局、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开发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域无缝对接
7、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依托地理和区位优势,构建江海河联运、水陆空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三纵两横一联”主骨架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实现黄石至上海、北京等国家中心城市4小时通达,长江中游及鄂东城市圈1小时全方位覆盖。围绕大冶市、阳新县、开发区、新港物流园区等区域组团发展,加快“大交通”规划建设,高标准建设路网工程,着力打造全域“半小时”交通圈。重点实施沿江大道、磁湖湖底隧道、桂林路延伸至大泉路、苏州路延伸至老下陆、光谷大道延伸至下陆等主要城区交通干道建设,实现老城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快速通达。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要求,打通农村交通中间瓶颈,重点推进全市县乡公路的升级改造,打通“断头路”,提升全市村道安全和通行品质,实现全域交通一体化。高标准谋划全域轨道交通布局,充分考虑与武汉南发展对接、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机场(顺丰机场)对接和江北发展对接,按客流量和功能区规划好轨道干线、次干线、特色线等,预留与顺丰机场和武汉地铁对接通道,留足发展空间。科学布局全市公共交通线路、站场和换乘枢纽,形成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加强公共交通管理协调力度,降低全域公共交通出行成本,加快推进公共交通一卡通。(责任单位:市交运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建委、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开发区)
8、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结合发展实际,同步实现水、气、热等能源基础设施专项建设一体化。推进全域自来水管网互联互通,实现供水一体化。加大长江取水口区域内码头搬迁力度,持续开展长江沿岸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王英水库水源地建设,正确处理好水源地保护与利用关系,切实提高我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建成全市天然气管道“一张网”,优化城乡天然气管道布局,实现共建共享。构建清洁高效城乡供热体系,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天然气、电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供热。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分布式能源,推行太阳能利用一体化。(责任单位:市建委、市商务委、市交运局、市水利水产局、市城发集团、市供电公司)
9、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立完善全市统一的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为构建大数据信息资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公共WiFi全域覆盖,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搭建全域共享的信息平台,为民生服务和城市综合治理提供便利。建立全市统一的大数据中心或赋予市大数据管理局更多信息建设管理职能,力争用2至3年时间,在大数据整合和运用上取得实质性进步。(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市国资公司)
10.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大力实施绿道建设工程,以中心城区环磁湖绿道为“绿芯”,推进全域“七彩绿道”建设,在2020年前建成一条市区连结县(市)的绿道,2030年前基本建成市区联系各县(市)乡、镇的“七彩绿道”,形成全域绿道网。实施净水入江工程,结合河长制目标要求和全市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求,对全市范围内城镇生活污水按一级A标准进行建设、改造。对已经查明的黑臭水体,坚决在一至两年内彻底消灭,实现全域范围内干净水排至长江目标。(责任单位:市建委、市水利水产局、市环保局、市城发集团、各县(市、区)、开发区)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1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全覆盖。在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方面,鼓励各县(市、区)、开发区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按期统一全市基础养老金标准。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方面,尽快出台整合实施办法,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等方面的统一;统筹规范居民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政策,逐步取消城乡差异性规定。按照分步实施原则,逐步统一全市社会救助标准,黄石城区和大冶市于2018年统一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阳新县全面完成精准脱贫任务后,逐步实现与黄石城区、大冶市社会救助标准相一致。加快制定出台“救急难”工作实施意见、临时救助暂行办法、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暂行办法等,推动传统收入型低保向支出型低保扩面,提高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力度。(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1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依法落实新建小区特别是环大冶湖新区配套学校建设,逐步消除“大班额”。优化乡镇学校布局,实行联村办学,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建设,审慎有序地撤并农村初小和教学点。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创新乡村教师培养方式,提高乡村中高级职称教师岗位比例,落实完善乡镇工作补贴和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稳定乡村教师队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13、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纳入县级医院统一管理,试行在县级医院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鼓励市直二级以上医院与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立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联合体”。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开展“互联网+分级诊疗”模式试点。出台向基层倾斜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诊。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一村一名大专生”村医培养模式,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责任单位: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14、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以承办十五届省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按照人均体育面积1.8平方米的要求,加大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力度,优化群众身边体育设施布局,整体推进1个奥林匹克体育中心,6个区域性全民健身中心,多个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城区老居民区改造和新建居住区体育设施布局,着力推进“六边工程”,打造“15分钟健身圈”。(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众邦公司、各县(市、区)、开发区)
五、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
15、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对全域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引导,适时召开一次市政府全会,专题研究全域一体化发展问题,或在市政府全会中,体现全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内容。加快出台全域一体化发展实施意见,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衔接、规划统筹、项目布局、利益协调等重要问题。建立全域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全域一体化发展路径,通过三个“五年计划”,实现黄石“大融城”。市级财政设立全域一体化发展专项基金,各县(市、区)、开发区配套相应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全域一体化发展中跨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工作考核,研究制定科学评价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定期开展考核。加强全域一体化发展宣传和引导,营造推动全域一体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黄石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推进各地区文化融合,做好城市标识设计、街区和公共设施的统一命名,切实增强黄石文化认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文新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