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日,秋阳洒金,网湖畔波光粼粼。位于阳新县城东管理区的2200余亩生态养殖基地内,伊乐藻织就的“水下森林”随波摇曳,一只只河蟹循着水草根系觅食。
这是阳新卓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丰收实景,也是“蟹老板”万良深耕15年打磨出的“分段养蟹模式”的生动写照。
作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这套融合生态理念与科技赋能的养殖方案,让河蟹亩均产出稳定在150—200斤、亩利润超3000元,蹚出一条“生态优、产业兴、农户富”的乡村振兴新路。
“养蟹先养水,好水出好蟹。”站在养殖基地观景台,万良指着连片水域介绍,基地东邻网湖、南接宝塔湖大堤,2000亩水域与200亩旱地形成天然生态循环系统,为河蟹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但在早年,传统池塘养蟹的“痛点”曾让他一筹莫展:密度高了蟹长不大,投喂多了水质浑,品质和效益始终难以兼顾。
为破解这一困境,基地团队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3个月培育+5个月生长”的分段养殖体系。基地按3:1比例划分环沟幼蟹培育区与外围成蟹生长区,用高密度聚乙烯网片分隔,既保障空间独立,又实现水体自由交换。
11月,环沟率先栽种耐低温的伊乐藻,为来年投放的扣蟹搭建“越冬暖巢”。次年1月,按每亩10—15斤的精准密度,投放80—100只/斤的优质扣蟹,确保每只幼蟹都有充足活动空间。到4月底,当蟹苗长至20克/只以上,撤网放行至外围池塘,此时塘内早已种满轮叶黑藻、苦草,40%—50%的水草覆盖率既能通过光合作用提升水体溶氧量,又能吸收氮磷养分净化水质,构建起天然“净水系统”。
每个养殖环节都藏着科技玄机。万良舀起一捧清水介绍,3月底投放的300斤/亩活螺蛳,既能摄食底层腐殖质改良底质,其自然繁殖的幼螺还能成为河蟹的高蛋白天然饵料,形成“水草净化水质、螺蛳改良底质、河蟹消费饵料”的生态链。
此外,扣蟹投放前的“盐水浸浴+维生素应激防护”、水草“条带式布局”预留通风航道、成蟹期“少量多次”投喂搭配玉米等天然饵料,每一项细节都经过科学论证。
生态养殖不仅孕育出好品质河蟹,更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今,350亩核心养殖区年产优质河蟹4万—5万斤,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产业链,让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更值得称道的是,养殖水域氨氮、总磷含量较传统模式降低40%以上,水体透明度提升至80厘米,实现了“养殖不污染、水体能循环”的良性循环。(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张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