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这片孕育着全球贸易奇迹的土地上,蔡祖武、徐剑以非凡的坚韧与毅力闯出了名堂。当事业版图日渐广阔,他们始终铭记“树高千尺不忘根”的初心,将义乌的商业智慧与家乡黄石的发展需求深度融合,共同在桑梓之地铺展楚商归巢、反哺家乡的生动图景。
蔡祖武:从玩具公司职员到掌舵者
2006年,23岁的蔡祖武大学毕业后来到浙江义乌,循着“亲戚带亲戚”的就业思路,投奔在义乌做装修设计的哥哥蔡祖安。
初入义乌,蔡祖武在箱包厂度过了两年时光,每月1200元的工资让他切身体会到生存压力。2008年,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他阴差阳错地加入了刚成立的爱就推门玩具公司,成为这家由前微软公司高管殷建松创立企业的首批员工。在殷建松的带领下,蔡祖武见证了公司从普通玩具零售到探索内销市场的尝试,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业埋下了伏笔。
2015年,当股东们因个人原因决定退出玩具事业时,蔡祖武以写下“千万欠条”的魄力接手公司。彼时的玩具市场已陷入线下销售瓶颈,而他敏锐捕捉到儿童手工现场体验项目崛起的机遇,于2016年创立“天才计划”品牌,专攻儿童手工DIY领域。通过整合线下门店与线上供应链,公司品牌高峰期在全国拥有1200多家加盟店,2020年业绩较2016年增长两倍,成功在市场站稳脚跟。
“老家的劳动力需要机会,而我刚好能提供。”2021年,蔡祖武在阳新浮屠镇设立工厂,这个30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如今拥有2条生产线、30余名固定员工,生产产品涵盖塑料玩具与手工配件。与义乌总部的展厅加研发模式不同,阳新工厂专注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个熟手每年能挣4-5万元。
尽管面临物流成本较高、配套材料依赖义乌的挑战,蔡祖武仍坚持每年回乡十余次,亲自督导参与生产。2025年,工厂月均产值稳定在200万元。除了工厂建设,蔡祖武还将创业资源向家乡倾斜。他的公司在义乌与阳新之间搭建起人才桥梁,数十名黄石老乡通过他的企业与工厂在外实现就业。
徐剑:玻璃茶器里的桑梓情怀
2003年,当淘宝刚刚兴起时,19岁的徐剑已在义乌开启创业生涯。他从咖啡器具切入市场,2009年成立公司后敏锐转向玻璃茶器赛道。“哪里挣钱往哪里跑”的商业逻辑背后,是他对市场风向的精准判断——咖啡器具行业体量有限,而玻璃茶器凭借“中国生产、全球消费”的供应链优势,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凭借早期电商红利,徐剑的中双家居在2013年就跻身行业头部,全平台销售渠道覆盖天猫、拼多多等平台。但快速扩张也带来管理瓶颈,2011至2021年间,公司因内部规划与人才梯队问题陷入增长停滞。2024年,徐剑痛定思痛,通过控制成本、降低单价的策略重塑竞争力。
在义乌打拼的二十余年里,徐剑不仅自己站稳脚跟,还带动了家族发展。6年前,他的姐姐和弟弟从阳新来到义乌,从仓库打包起步,如今已各自成立公司、发展自主品牌。
2024年,徐剑在阳新设立分公司,20余名员工负责电商客服工作。这个决策是他“回乡发展”计划的第一步。他发现,阳新劳动力成本优势与义乌供应链优势形成互补,而家乡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正是企业反哺的切入点。“我们想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徐剑解释道,“让家乡人既能参与玻璃茶器的后端服务,也能借助义乌的供应链资源尝试创业。”
与蔡祖武的实体工厂不同,徐剑的回乡策略更侧重“轻资产赋能”。他计划将武汉、黄石的分公司打造成人才中转站,把义乌的电商运营经验输送到家乡,同时利用阳新的人力成本优势降低企业运营压力。“未来会把销售团队带回湖北,”徐剑眼中闪烁着期待,“让家乡人不仅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学会做全国的生意。”
从蔡祖武的阳新玩具厂到徐剑的客服分公司,两位在义乌打拼的黄石商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着创业反哺,他们的故事里,既有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拼搏印记,也有楚商“水流万里总思源”的桑梓情怀,勾勒出一幅义乌资源联合家乡黄石协同发展的美好图景。
记者 陈弘毅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