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子才 见习记者 张子璇 通讯员 朱友松
1953年和1958年,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两次视察黄石,走进大冶钢厂,叮嘱要把钢厂“办大办好”。
沿着“办大办好”的方向前进,如今的大冶特钢历经百年而基业长青,“十里钢城”全国闻名。
难忘的瞬间,亲切的勉励,殷切的嘱托……今年9月15日,90岁的退休老人高章汉,一提起65年前的那一幕,精神抖擞。
“毛主席来过我们车间”
1952年12月,时年19岁的高章汉从武汉来到黄石,进入大冶钢厂工作。初进冶钢,高章汉是一名钳工学徒。每天清晨,他和睡在一张大通铺的工友们一起,随着3000多人的队伍,一起进入钢厂大门。
那时候,工人们工作环境苦。炼钢,是工人们挥舞着大铁锹,一锹一锹地进行人工加料,炉门一开,热浪扑面而来。
在这里工作,高章汉很自豪。来大冶钢厂之前,他是拿剪刀的裁缝;到大冶钢厂之后,他得知这家钢厂诞生于洋务运动时期,革命先辈林育英曾在此播下革命的火种……
更让他引以为傲的是,毛主席曾经去过他所工作的车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于1953年、1958年两次视察黄石。其中,1953年2月19日,毛主席视察了大冶钢厂主要生产车间,留下殷殷嘱托:“希望你们在国民党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上,把这个厂子办大办好。”
1958年,大冶钢厂进一步扩建,平炉、电炉、转炉三个车间合并组成炼钢部,高章汉进入一炼钢工作。
1958年9月15日,毛主席的身影出现在一炼钢的大门前,整个车间沸腾了,工人纷纷涌上前,挥着手欢呼。当时,作为一炼钢的干部,高章汉被安排到现场维持秩序。“毛主席来过我们车间呢!”65年前的那一幕,好像刻在了高章汉的脑海中,至今仍无比清晰。
此后,在一炼钢,高章汉撸起袖子加油干,先后担任一炼钢团委书记、工会主席、机关党委副书记等职务,直至1993年退休。
沿着“办大办好”方向前进
20世纪60年代初,特殊钢的需求越来越大,钢的质量关系重大——落后的检测手段,让钢铁企业意识到了无损探伤的重要性。
1979年,大冶钢厂招工,高章汉的儿子高林以工人身份进入大冶钢厂,后被分配至钢研所,从事无损探伤工作。
那时候,全国也只有抚钢、武钢等少数几家钢铁厂具备无损探伤的技术和能力。大冶钢厂有1万多名职工,从事无损探伤工作的只有20多个人。
“无损探伤是产品质量控制的最后一环,也是个高精尖的活儿,就像医生用B超、X光给病人看病,我的职责就是在不损坏产品的前提下,给钢铁产品做检查。”高林说,刚开始,高中毕业的他,连仪器怎么操作都不会,一切都只能从学徒干起。
1987年,高林参加自学考试,考上南昌航天学院(现南昌航天大学)无损检测专业,全面掌握了冶金、材料学、计算机知识,一步步从助理工程师成长为无损探伤高级工程师,还申请了3个国家专利。
就是在成百上千“高林”们的拼搏下,大冶钢厂没有辜负共和国领袖的期望。
数据显示:到1963年,大冶钢厂优质特钢比例上升到100%,创造利润1700万元,特钢品种发展到487个,规格增加到1287个,成品由单一的棒材,向无缝管材、冷轧材和异型钢拓展,一举实现“由普转特”。1973年,大冶钢厂产量突破50万吨,跻身全国大型特殊钢厂之列。
20世纪80年代,大冶钢厂率先在国内建成第一条完整的轴承钢生产线,年产量达到15万吨,成为中国最大的轴承钢生产基地。
“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我们都在沿着‘办大办好’的方向前进。”如今,高林也退休了。在他眼中,这些年,大冶特钢越办越好。
为国担当初心不改
特钢,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准,是建设现代化钢铁强国的重要支撑。不负共和国领袖重托,大冶特钢为国担当的初心从未改变。
2019年“大冶特钢”融入“中信特钢”,由过去的“老字号”变成“国字头”,成为“中信特钢”沿江沿海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2004年至今,大冶特钢持续研发硬核技术,以“高精尖”产品,助力打造港珠澳大桥、复兴号动车组、国产大飞机等中国名片、国之重器,立下了汗马功劳。
牢记毛主席“办大办好”的殷切嘱托,大冶特钢持续用产品有力支撑了我国高端制造业、国家重点工程等领域发展需求,成为湖北省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典范。
高品质的特钢是科技炼成的,在“卡脖子”等重点科研项目中,大冶特钢党员领导干部积极“挑重担”,担任攻关负责人,以项目制形式给年轻研发员“压担子”。
同时,大冶特钢党委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如设立个人和团队创新奖,对于重大创新项目,给予团队高额嘉奖。
大冶特钢党委书记、总经理蒋乔表示,随着国家高端制造的产业升级、国防装备以及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冶特钢将紧抓机遇,从百年历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再创百年新辉煌而奋勇前进,为黄石高质量发展再作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