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热点关注

让茶香飘出父子山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3-05-24

分享:

□ 记者 石教灯/统筹 潘静茹

阳新太子镇双堍村旁的父子山上,父子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茶园一片葱茏,从半山腰一直延伸到山顶。除了人工种植的白茶,还不乏自然生长了许多年的野茶。

五月的天渐渐热了起来,合作社茶园负责人之一李银华拿着一把镰刀,沿着茶园小路,一步一步地除着杂草。

天然优势明显

相中在父子山开茶园,李银华是有科学道理的:这一片山头坐南朝北,晒几小时、阴几小时,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这里的茶树都生长在父子山海拔400到500米的地方,高山云雾多,昼夜温差大,山地湿度相对较高,茶树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茶叶的内含物质积累会越多,这里的“高山茶”品质、口感、香气就越来越好。

优越的自然环境,滋养了父子山上的野茶。这些野生茶,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耐泡度比一般茶叶高2到3倍。

在李银华的记忆里,野茶是伴随他长大的。小时候,李银华和哥哥、妹妹都会听父母的话,到山上去采野茶回来。回到家后,将茶叶交给父母,父母会和其他村民一起,筛掉杂叶,洗净、晾晒后,将茶叶放入热锅中,开大火反复翻动,直到将茶叶炒软,接着揉搓,最后把茶叶均摊在烘盘上,放入机器中烘干。一道道流程下来,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弥漫着浓郁的茶香。

“那时候村里没什么‘茶产业’这一说,都是零零散散地卖点儿茶叶。”李银华一家人和村民们一起,在这片野茶香弥漫的土地上,平凡地生活着。

共同增收致富

直到2013年,浙江安吉茶商的到来,给双堍村带来了改变。

“以前我们村子都是零散地卖茶叶,对于茶产业、规模化这些都没什么概念,这些茶商来到我们这里,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新希望。”李银华和哥哥一起,引进浙江安吉白茶品种,成立了父子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野茶与白茶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当初成立这个合作社,就是想在家乡做出一番事业来,带动村民就业,改善大家的生活。”李银华说。合作社成立10年来,在父子山上修成了一条条可供车辆行驶的水泥路,白茶种植面积已达到上千亩规模。

除草、采茶、后期加工……合作社为周边村民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高峰期的时候,我们一天有400到500人在山上工作。”李银华说。渐成气候的茶产业,带动了太子镇脱贫户187人、双堍村村民53人实现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带动务工700余人。

为了更好地带动双堍村村民增收致富,合作社在经济效益日渐增长后,创立了“扶老济困创业基金”,每年按收入比例投入2到20万元,为村民提供应对特殊情况备用金。2017年2月,合作社为李红平无偿捐赠现金11000元救助其受伤的女儿,从2016年至2017年连续两年为李加皇每月资助200元生活费……2019年至今,合作社共为有困难的村民捐赠了2万多元。

谋求长远发展

目前,该合作社种植的茶叶品种主要有白茶和高山野生茶。

为了维护、发展山里的野茶树,李银华曾到上海参观学习,寻找野茶规模化发展的方法。

至于白茶,李银华相当自豪:“我们这里产的白茶品质极佳,总是被抢着要的。”

22日中午,一些村民完成上午的劳作,扛着锄头、骑上摩托车回家了,生活简单而又充实。

李银华解释道,手工拔草、锄头割草虽然耗时耗力,却是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与口感,也是对土地最友好的劳作方式。“虽然我们的野茶和白茶销量很好,但目前并没有扩大种植规模的打算,还是想继续走好‘抓品质’的路,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