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徐徐,在迷蒙的夜色中,位于黄石大道的华新旧址“亮”了起来。
往日粗犷的厂房在细长灯带的勾勒下露出几缕温柔,嬉闹的人声在空气中蔓延,刚刚出摊的后备箱市集正聚集点点人间烟火气。
褪去繁华工厂的尘土,披上工业厂房活化的新衣,华新旧址从滚滚烟尘中走来,变成了如今的“华新1907文化公园”。

百年华新夜经济
“我原来在这里上班,现在在这里遛弯,总有种恍惚的穿越感。”家住附近的华新老职工鲁俊指着园中富有现代感的LOGO和具有时代感的打卡点感慨地说。
在鲁俊眼中,无论是过去烟囱耸立的时代之光,还是如今活化利用起来的文化地标,这里永远贴合时代脉搏,展现不同层次的美。
老厂房里“长”出了新业态,在黄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总有新的变化悄然滋生。
华新旧址的“第二生命”是在其淡出工业历史舞台后萌发的,老工厂摇身一变成为博物馆,不再吃“工业饭”而是走起了“文艺范”,没有丝毫的不适应,反而得心应手。
这自然源自黄石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不仅投入巨资对遗址修缮改造,建成中国一流的水泥博物馆,更提出要面向市民,盘活资源,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传承城市文化为主题,进一步实现华新工业遗址的历史空间向都市空间转变。
今年“五一”,重装开园的“华新1907文化公园”向市民张开怀抱,以文创聚集地的新姿态重新呈现于世人面前,焕发出全新生命力。
通过“又见华新”文化市集、“华新1907”磁湖文化节、先锋书店图书联展、美术书法摄影展、黄石工业文明展等系列活动,“华新1907文化公园”让市民体验别样工业“乡愁”,成就了其“五一”假期黄石最红打卡点。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开园后的“华新1907文化公园”一路走红,不但在特定节日里举行了儿童节的气球展、端午节的音乐会等特别活动,夜间的后备箱市集和周末文创市集也已形成常态,截至目前已吸引了2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打卡。
“华新1907文化公园”的完美转身正是黄石活化利用老旧厂区、探索工业遗产保护新模式的又一次成功的尝试。
以工业城市闻名的黄石,共拥有国家级工业遗产3处、省级文物保护中心1处、市级工业遗产19处,是全国拥有国家级工业遗产最多的地级市。
将这些工业资源活化利用起来,对于黄石而言不仅是对于工业遗产的一种保护方式,也是其留住工业文化“根脉”、打造更具文化价值的“工业史诗”的具体措施。
事实上,黄石对于活化利用工业资源早有心得。2007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通过建设大冶铁矿博物馆,整合“天坑”等景点,引进当时新奇的滑草、飞索等娱乐项目,成为中国第一家正式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
当时,主题新颖的国家矿山公园备受欢迎,曾创下一天招揽2000名外省游客的惊人推介战绩。到过矿山公园的人,都会被它那厚重的矿冶文化浸润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
时至今日,不断发展中的矿山公园仍将挖掘工业文化内涵放在首位,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说,多年活化利用的经验告诉他们,不要忘了我们从哪里来,寻找工业文化根脉,才是立于市场不倒的绝招。
阎红勇说,如今矿山公园瞄准打造“全国工业旅游示范景区”这个目标,在矿冶文化“写实”和城市记忆“写实”上不断发力。
“我们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黄石市文物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黄石将继续努力探索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活化利用的新模式,让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在当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