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肖琼 通讯员 朱友松
继22项生产指标创历史新高,实现虎年首月“开门红”后,刚刚过去的2月份,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虎力全开,焦、铁、钢、材生产量等21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2021年,大冶特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利税同比增长27.98%。新培育7项单项冠军产品,共有21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大冶特钢用实力见证其高速度前进、高质量发展。
技改提质转动能
一个小喷嘴节约降本1200万元
钢铁企业存在大量余热资源,其中焦化上升管余热回收利用一直是行业的难点。近年来, 大冶特钢抓住机遇,及时筹备、实施焦炉上升管余热回收暨高效烧结废气余热循环利用节能技术改造项目。2021年回收利用余热蒸汽37万吨,节约3.6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
公司新上的80MW亚临界燃汽轮发电机组项目,利用回收的富余煤气发电,年节约7.35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5万吨。
科技引领,技改升级,2021年大冶特钢仅工艺降本就达3亿元。
就拿一个小小的加热炉煤气阀门来说,由手工控制喷嘴大小改成智能管控实现“智能燃烧”后,单台加热炉的煤气消耗降低5%—8%,每年公司降低煤气成本1200万元。
近年来,大冶特钢加快项目建设,计划15项、投资总额12.09亿元的技改,已完成14项,完成投资11.89亿元。
自2021年5月开建,大冶特钢以BOT模式投入1.2亿元,利用厂区38万平方米屋顶开展的光伏发电项目将于今年6月全面建成,年均可发电2200万千瓦时。“早些年,厂区到处灰扑扑的,这个项目想都不敢想。”大冶特钢能源环保部专职工程师周克成感慨地说。随着环保项目一个一个地实施,大冶特钢可持续、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成为大冶特钢发展的强劲动能。通过技改升级,大冶特钢吨钢利润率位居全国第二位。
数智引领抢先机
建成第一个5G智慧无人料场
3月1日,大冶特钢炼铁厂5G智慧无人料场经过3个月的运行,各项数据准确,运行高效稳定。原料作业区员工方亮坐在三楼主控室电脑前,时不时看看监控画面和数据。
而在此前,料场是一个围起来的露天堆场。方亮和11名同事的工作是开堆料机、取料机,在狭小的操控室里一坐就是一个班,除了吃饭上厕所。冬冷夏热倒在其次,主要是粉尘大。遇上干料,戴着口罩也不抵事。180米长、40米宽的露天料堆,堆起来12米高。“最怕刮风下雨天。”方亮说。大雨一涮,料粉一泻而下,漫过料机轨道,直冲到堆场围墙。每次,清理轨道的工作既紧迫又紧张。
2020年开始,大冶特钢投入1亿多元,对料场进行全封闭智能化改造,实现了料场的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建成了真正的“黑灯料场”。这是中信泰富特钢集团首个5G应用案例,也是“数智特钢”“绿色特钢”的经典之作。
5G智慧无人料场只是大冶特钢整治无组织排放中的一环。公司落料点整治及轧制单位除尘清洁运输设备改造项目按期完成,预计年减排颗粒物675.3吨。
“我们集团一年备了5个亿的智能化改造资金,就看谁的项目好,就投给谁。”大冶特钢信息化部主任工程师颜学勇说,智能制造是事关公司每个人的事,公司中层干部一年外出学习至少两次,回来递交学习报告、提出工作建议。
产研融合拓市场
助力“鲲龙”上天入海
1月8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1003架机发动机首次试车成功。该机起落架关键部件用材料由大冶特钢研制。
近几年,大冶特钢先后投入近20亿元,全面升级改造特种冶炼、锻造等产线。“正是有这些装备优势和先期研发优势,为大冶特钢研制航空、航天、核电等高端特种冶金材料,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条件。”中信特钢研究院大冶特钢分院副院长王文革介绍。
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中信特钢研究院等资源条件,大冶特钢形成了以钢铁冶金工艺和金属材料为主体,各学科兼备的专家群体和多层次人才结构。目前研究院拥有正高级工程师7人、享受各级政府津贴30人次,另有外聘专家及顾问10人,其中行业领军型工程院院士3人,具备一流的研发实力。
一年来,大冶特钢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获得市级奖励成果11项,完成5个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验收评价,主持、参与制修、修订标准12项。
2021年,大冶特钢加强航空、航天、高铁等行业用高端产品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300M实现批量订单,打开了国际民用航空市场。新培育7项单项冠军产品,共有21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产品广泛应用到高速交通、核电、航空航天、风电等关键领域,彰显了大冶特钢为国之重器提供核心关键高端材料的使命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