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黄石市应急管理局传来消息,目前,市应急指挥平台已横向汇聚气象、水利等8个部门的数据,形成了各方信息互联的数据网络。我市“智慧应急”二期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
近年来,黄石市应急管理局紧紧围绕新时代应急管理使命任务,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战略性工程,按照“一期打基础、二期强应用、三期促智能”的总体路径,蹄疾步稳推进“智慧应急”体系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铸就“智慧中枢”强根基
2019年黄石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之初,面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情况,迅速制定并推进实施《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2019—2021)》,投入1189万元于2021年5月建成“智慧应急”一期工程——黄石市应急指挥中心。
“这是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地基’。”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期工程构建了“一中心、两张网、三中台、四大业务域”的基本框架,即一个应急指挥中心场所,接入电子政务信息和应急指挥两张网,融合数据、技术、业务三个中台,叠加危化品、防汛抗旱、智慧矿山和森林防火四个业务层的综合监测预警“一张图”。
通过建设视频汇聚、数据共享、物联感知、融合通信四个市级数据汇聚节点,一期工程初步实现了与省应急管理厅、各县(市、区)、及市直相关部门的数据互联互通,具备了应急管理数据汇聚、专题研判、可视化指挥调度等基础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该局出台《黄石市县(市、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指南》,统筹指导各地同步推进。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含新港园区)均已建成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全市应急管理“一盘棋”的信息化基础得到有力夯实。
激活“数字赋能”新引擎
有了坚实的数据“地基”,“智慧应急”如何从“建好”走向“用好”?核心在于应用赋能。
“智慧应急”二期建设借助“城市大脑”“数公基”建设契机,于2024年开展相关应用场景设计。我市以“集约共建”形式列支400万余元,着力强化监测预警数据接入,将安全生产监管、自然灾害预警、风险隐患管控、防灾减灾和应急指挥调度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入市应急指挥平台。
“这里接入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交通等多个部门的核心信息系统,数据壁垒拆了、信息孤岛通了,每个监测点位的动态都能实时掌握、一键调度。”在市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轻点屏幕,道路监控、江水水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等画面实时切换。
“以前发生森林火险,常规巡查难以发现。现在所有重点山林区域都安装了智能摄像头,火情能及时通过线上平台推送至指挥中心,实现险情早发现、早处置。”东楚应急救援队队长姚自立说。在防溺水领域,今年我市依托水域视频监控协同管控平台,整合AI识别、语音示警、远程喊话等技术,实现全市重点水域24小时监测全覆盖。
横向联通“城市大脑”后,目前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线上巡查、线上会商调度、线上预警发布已成为工作常态,一个全面感知、精准监管、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的“智慧应急”新模式基本形成,全市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
织密“空天地人”防护网
“智慧应急”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目前,全市58个乡镇(街道)已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上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应急视频监控系统完成130个点位建设,森林火险因子监控系统完成20个点位建设,应急叫应终端系统完成300个点位建设。根据规划,三期工程将深化AI智能建设,通过模型训练和算法优化,为应急资源的精准调配和现场处置方案提供更智能的辅助决策支持。
“在自然灾害防范领域,系统将结合气象云图预判雨带走向,水文站数据可推演防汛过程,地质监测点预警滑坡风险,实现‘预判+预警+处置’全链条智能决策。”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我市将以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指挥态势系统、风险隐患管控系统为主要框架,推动“智慧应急”向“可学习、可迭代、可自主”进阶,让城市更安全、群众更安心。随着三期工程的深化推进,黄石这条以科技为翼、以安全为基的“智慧应急”之路,正向着更高水平的应急管理现代化目标稳步前行。(记者 王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