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找到称心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人社部门以“数字赋能+精细服务”双轮驱动,构建“云平台+家门口+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截至9月底,今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9598人,同比增长8.8%。
从“就业帮”小程序的智能匹配,到零工驿站的“一刻钟服务圈”,再到“直播带岗+社群服务”的立体模式,黄石正以智慧化手段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岗位“云”上找
“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附近的育婴师岗位,还能直接报名培训,很方便。”9月初,家住西塞山区的宝妈王女士通过“就业帮”小程序完成从技能培训到岗位投递的全流程,仅10天便成功入职。
这款小程序,已成为求职者的“随身就业管家”。市就业局组建专业信息采集团队,每日对接企业HR和产业园区,通过“企业主动提供+专人筛选采集”双重机制动态更新岗位,整合6609个企业岗位(同比增长101.43%)、81332个招聘名额(同比增长93.64%),实现岗位信息24小时动态更新。求职者可通过“最新岗位”“零工专区”“附近岗位”等模块精准检索,智能算法还会根据用户浏览记录和求职意向实现个性化推荐。
此外,平台整合培训报名、失业保险金办理、个人创业贷款等多项服务,形成“培训—就业”闭环,让求职者实现“培训即就业”。
“全链条”服务
“学完手艺领材料包回家做,不耽误带娃,每月还能挣2000多元。”不久前,50岁的张女士在阳新城南零工驿站参加“阳新布贴”非遗培训受益匪浅。
这是黄石构建“城区+园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一个缩影。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我市推进建设园区公共就业服务站10家,制定并细化服务站建设标准,将岗位发布数、服务企业招工、重点群体就业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促进就业服务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在服务薄弱地区补点建网,推动建设县级劳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用工平台,在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内容、管理流程等方面制定分级建设标准,将信息采集、政策宣传等纳入常态化服务事项,实施精准考核,促进就业核心指标实行分级管理、动态评价,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服务链条,促进公共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转型升级,将岗位信息和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
截至9月底,全市已建成56家零工驿站,覆盖产业园区、居民区等零工需求聚集地,提供灵活岗位6.83万个,促成18073人次就业。
智慧化升级
“没想到在微信群里投简历,当天就收到面试通知。”上周,求职者小李通过“企业招工社群”快速入职我市一家制造企业。这种“一企一群+求职社群”的服务模式,已覆盖全市273家重点企业和54个行政村。
精准、高效、智能,是黄石公共就业服务矢志努力的方向。
线上,“黄石就业”微信公众号、“就业帮”微信小程序、求职社群微矩阵等,每日高频次、广覆盖推送企业招聘信息,助力人力资源供需对接;线下,在火车站、商圈等人流密集地设置返乡就业服务站,“就业大篷车”深入乡镇村组,发放招工简章2万余份。
在361场招聘活动中,组织5640家企业提供17.3万个岗位,通过“现场招聘+直播带岗”实现供需双向奔赴。针对“久投不中”的求职者,人社部门还提供岗位调剂服务,让就业帮扶更有温度。下一步,黄石将依托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升级AI智能推荐算法,拓展“直播带岗”“虚拟就业顾问”等新场景,推动就业服务从“人找岗”向“岗找人”转型。(记者 丁欢 通讯员 徐志学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