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阳新‘枫林皇家油面’,纯手工制作,煮着筋道入味,今天直播间产地直供,让大家品尝地道家乡味。”9月10日,阳新县枫林镇,镜头前,村播联盟妇联代表高小兰手里拿着自家的油面卖力吆喝。
作为阳新县村播联盟妇联主席,高小兰并非孤军奋战——在阳新村播联盟妇联的旗帜下,36名妇女代表如同36朵“金花”,以直播间为阵地,在数字乡村赛道上抱团突围,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她力量”。
这36名妇女代表,来自阳新乡村的各个领域,有着共同的目标:让家乡特产走出大山,让乡村女性实现增收。
作为其中的一员,刘春燕带领团队扎根乡土一线,将500余场直播搬进田间地头、加工坊里,用近千条短视频为阳新特产“代言”。
“枫林皇家油面”、阳新柑橘等农货累计售出4000多单,半年冲刺近200万元销售额,15名电商新人在她的“传帮带”下实现“指尖就业”。
同样在“联盟”中发光发热的村播联盟妇联副主席、妇女代表王水歆,依托沁园家庭农场牵手省农科院、华中农大,以新技术盘活阳新柑橘产业,年带动6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5000元,成为科技助农的“领头雁”。
高小兰和丈夫柯于乾将家族六代传承的油面手艺产业化,吸纳60余农户加入公司,年产20万斤油面,产值突破300万元。“枫林皇家”等5个品牌产品进驻10余家大型商超,让传统手艺借电商东风走进城市餐桌。
从带货主播到产业带头人,36名妇女代表用不同的方式,共同书写着阳新乡村的增收故事。她们都是家庭妇女,年龄大都在30至50岁之间,在家庭中是“半边天”,在事业上是“女汉子”。
年龄最小的是来自枫林镇的00后女孩邹蕊,今年只有21岁。别看她年纪小,去年她线上、线下销售突破了500万元。年龄最大的是来自浮屠镇的王慧萍,今年51岁,主要销售莲藕。
她们中学历从初中到本科,学习新事物能力强,并具有一定亲和力。“过去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娘家’撑腰,还有36个姐妹一起往前闯。”刘春燕的感慨,道出了村播联盟妇联中女性的共同心声。
“36名妇女代表是联盟的‘核心骨干’,她们不仅带动更多乡村女性实现增收,更推动‘阳新味道’‘阳新手艺’走向标准化、品牌化。”阳新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借助政策春风,阳新县积极搭建“成长机制”,整合农业技术、直播技巧资源开展培训,让更多“宝妈”“大姐”从“敢播”到“会播”。同时,打造“带货旗舰”,统一品控标准与地域品牌包装,把分散主播拧成一股绳,让蕴含阳新味道的水产、水果、茶叶等农货依靠“数字云端”走得更远。
与此同时,该县将架起“政企连心桥”,收集36名代表及基层女性主播在供应链、物流等方面的诉求,联动相关部门破解难题,同时挖掘“村播巧娘”故事,让直播间成为展示和美乡村的窗口。
从一人直播带活一村产业,到36朵“金花”引领一群女性撑起一片市场,数字浪潮中,阳新村播联盟妇联正让乡村女性的“麦克风”更有力量,也让乡村振兴的赛道因“她力量”而越发宽广。(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张丕兴 舒全强)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