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黄石要闻

54家特钢规上企业着力构建千亿级生态圈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5-07-25

分享:

7月生产旺季,在湖北红睿马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工人通过办公电脑或车间的电子屏就可以看到订单状态、库存数据、质检报告等——这是西塞山区推行特钢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第二大特钢产业基地,该区正以“智改数转”为核心引擎,推动特钢产业加速向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集群跃升。

从冶炼之城到“灯塔工厂”

西塞山区有特钢产业链规上企业54家,但特钢及延伸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下游,大规模定制和成本控制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偏低。为此,特钢终端产品转型升级和产业链高端化延伸亟待加强。

强链补链,打造全流程基地。依托大冶特钢龙头优势,聚焦特殊钢棒材、中厚壁无缝钢管等产品群,推动模具钢加工企业向高端模具制造转型升级。逸洋制管、红睿马、飞沃新能源等40余个强链项目落地,形成“材料—部件—集成”全链条布局。富诚机械通过智能化精炼系统改造,能耗降低20%,产品出口韩国、印度,订单大幅增加。

技术攻坚,激活创新动能。深化与武汉高校、光谷科创大走廊合作,加速建设“湖北省一体化压铸装备关键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大冶特钢研发的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钢获中信集团科技奖,高合金扁钢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8%。2025年,大冶特钢与钢铁研究总院深度合作,共建先进特殊钢全国重点实验室;与东北大学共建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全区研发投入目标增长25%,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家,争创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绿色智造,推动低碳转型。振华化学投入亿元建设智能工厂,年减碳12万吨;西塞电厂通过技改节煤3.2万吨,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该区推进“进规稳规—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绿色制造”梯度培育,全区已有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冶特钢和振华化学是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

打造“大国重器”材料高地

西塞山区实施“五个一”(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帮到底、一抓到底)项目服务机制,2025年已开展3场数字化专项培训,覆盖50余家企业。通过科创模具研究院辐射,推动产学研对接,如黄石明立科技依托大冶特钢技术优势,建成精密钢管生产线,完善区域特钢生态。

该区通过“政策引导+标杆示范”双轮驱动,已建成10家数字化改造验收企业,覆盖智能仓储、生产管理、质量监控等关键环节。飞沃新能源引入数字化集成控制系统后,生产效率提升超20%。红睿马新材料、荣科智能等企业完成改造后产值增幅达20%以上。目前全区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达30家,特钢规上企业增至54家,有些企业跟大冶特钢做配套加工。

2025年,西塞山区瞄准规上工业总产值445亿元、增加值增长6%的目标,力争新签约50亿元级项目,推动10家特钢企业达到国家级数字化二级标准。该区将加快建设“1+3+N”特色产业体系,冲刺千亿特钢产业集群。

从“钢花四溅”到“数字流转”,西塞山区以“数”为笔,绘就特钢产业“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的三重变革。车间之变:条形码替代纸质工单,数据流串联产业链;模式之变:传统冶炼升级智能工厂,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0%;格局之变:54家特钢规上企业构建千亿级生态圈,打造“大国重器”材料高地。

记者 刘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