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黄石要闻

春风化雨润桃李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3-06-07

分享:

扫码看教联体改革   

    画样稿、剪样、粘贴色布、组合图案、缝制……在老虎头小学,每天都有不少学生走进阳新布贴艺术工作坊,在老师的带领下干起针线活儿,感受非遗文化。

  既是学校学生,又当企业员工;一边上班拿工资,一边实现技能提升。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一批学生通过新型学徒制培训班,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融入到我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大局中。

  为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市连续两年将新增学位项目纳入到政府“十件实事”中,2022年,便交出了全年新增学位项目65个,新增学位4万余个的亮眼成绩。

  ……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围绕党和国家要求,人民的期盼,我市教育事业经历多年发展和跨越,不断前进,始终勇立潮头,春风化雨润桃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

  顶层设计给力,改革蓝图更清晰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改不行,乱改也不行。

  过去,每到开学季,学前教育、小升初、“双减”政策等方面的问题备受学生家长关注。“择班”“择校”等热词,在广大学生家长中,成为讨论的重点。类似关注的背后,折射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

  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这一考题,贯穿着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始终。

  首先就是要改在“焦点”上。

  在持续扩大学位供给上,我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2022年,黄石交出了全年新增学位项目65个,新增学位4万余个的亮眼成绩单。2023年,政府“十件实事”新增学位项目共16个,新增学位13460个。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增加学位3840个;新改扩建小学3所,增加学位3670个;新改扩建初中2所,增加学位2200个;新建高中1所,增加学位3750个。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大力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行动、公办幼儿园学位扩充行动,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规划调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及化解大班额等专项规划,全力推进新改扩建学校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其次就是要改到“难点”中。

  聚焦规划落实和教育补短板,城乡教育也要画好“同心圆”。

  坐落在西塞山脚下的西塞中学,原本是生源大量流失的乡村学校,近年却成了香饽饽,数百名学生抢着入学。

  这一变化,源自教联体改革。

  2022年7月,按照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教联体战略部署,黄石十六中全面“携手”西塞中学,两所学校融合发展,西塞中学更名为市十六中教联体西塞中学校区。

  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很快,该校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去年9月开学,十六中校区选派李凯等3名优秀教师到西塞中学校区任教,西塞中学校区派出2名老师到十六中校区交流学习,两校区师资同盘、教学同步,实行一体化建设,为农村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5家市级教联体试点单位,11家省级教联体试点单位。

  教育观念更新,综合育人更鲜明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近段时间,在白马山小学校园里,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学生纷纷来到运动场,滚铁环、跳绳操、踢毽子、跳皮筋,奔跑、跳跃,欢声笑语、龙腾虎跃。

  401班学生黄翔以前从没有玩过滚铁环,学校大课间推出该项目后,他跟着体育老师学会了滚铁环。几趟下来,开心的笑容在他脸上绽放。

  在中山小学,有一道彩虹门。穿过彩虹门,是一条寓意深远的“晶彩之路”。通道里,6块菱形的有机玻璃呈对角连接,玻璃下藏着精美的石头,有孔雀石、萤石、绿萤石、方解石、蓝文石、紫水晶。

  该校校本课程“矿冶文化工作坊”深入挖掘探索和传承黄石矿冶文化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热爱矿冶文化,弘扬家乡文化。

  在基础教育领域,当唯成绩论的社会习惯慢慢发生改变后,立德树人让更多人有了新的期许:转变观念、静待花开,鼓励学生对知识保持好奇心与求异探索思维;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科学评价、激发创新,建立更为科学灵活的评价体系……

  从这一出发点起步,我市围绕推进教育教学内容、课程、方法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让“三个课堂”服务陪伴学生健康成长,探索构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近两年来,围绕“双减”有关精神,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全面系统抓、区分阶段抓、突出重点抓,扎实打好“双减”攻坚战。市级层面印发5个“双减”政策文件,制定50条工作任务清单,在实行政府指导价、作业管理、课后服务、教师待遇、家庭教育等方面明确具体规定和执行要求,为学校、机构和相关单位提供指南,保证落实政策有效果。

  借“双减”东风,全市各中小学校彰显“一校一品”的美育特色。武汉路小学“流光溢彩”扎染、大冶市滨湖学校“小鲁班木工坊”等社团纷纷涌现。

  回归职教本质,人才培养更务实

  在职业教育领域,放眼全国,人才培养模式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的结合更加密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加重要。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全面发力、不断创新,着力提高质量、提升形象。在体系建设上,回归职业教育本质;在关键要素上,提升院校办学能力;在工作场景中,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先说体系建设。

  近年来,黄石市教育局指导职业院校围绕产业链调整专业链、围绕专业链建设课程链、围绕课程链培育人才链,对机械、模具、电子信息等18个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新建飞机机电设备维修、跨境电商、现代物流、仿古建筑、园林、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新专业10个,为黄石产业转型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就业“五业”联动发展新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全面融入黄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再说关键要素。

  今年5月29日,黄石市域产教联合体在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成立。该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黄石市政府统筹下,依托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为牵头学校,湖北东贝机电集团公司作为牵头企业,吸纳湖北师范大学、湖北理工学院等高校,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参与的产教联合体。

  这一“超级职校”的诞生,整合了政、校、企、行、社等各方资源,建立了实体化运作机制,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大幅提升了我市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最后说培养模式。

  2020年5月以来,湖北工程职业学院与湖北东贝机电集团公司合作,共开设了四期订单班,培养了近500名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有90多名工人通过新型学徒制培训班拿到了学历证书,有70多名学生入职了东贝集团,每年还有200多名学生进入东贝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是否务实,就业率最有发言权。

  近年来,我市高职招生量、质双提升,在校生规模突破2.2万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2022年高职毕业生省内就业率超过60%,留黄就业率达到39%以上。

  积极融圈入群,教师素质大提升

  “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教育积极融圈入群,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去年12月,黄石市教师发展中心与武汉市教师发展与学生服务中心签订武汉都市圈同城化教师发展工作合作协议,建立管理交流机制、师资帮扶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教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黄石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黄冈中学各学科每周组织一次学科组活动,活动时间根据晚自习的安排来定,各学科都有一个完整的时间板块来用于备课活动。这点我们学校可以学习,在课表安排时可以将各学科都空出一个上午或者下午的单独时间,用于扎实的学科讨论。”今年2月,黄石三中教师宋锴赴黄冈中学交流学习,对教学方面有了新的想法。

  “通过学习,自己学到了很多,怎么样将学习到的宝贵经验带到今后工作中,需要我们去思考。”同期,黄石六中教师陈志宝赴黄梅一中交流学习后发出感慨。

  既要走出去学,也要充分利用本地的高校资源,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2020年9月,黄石市人民政府和湖北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拉开了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3年来,高校、政府和中小学三方围绕“两站、双基地、一定向、一提升、一智库”展开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高校教师基层服务站”以黄石二中、七中、十四中、沈家营小学、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为试点,湖北师范大学相继派出13个二级学院50余名优秀高校教师入驻试点校挂职锻炼、兼职任教,与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指导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

  湖北师范大学投入20多万元在教师教育学院设立“中小学名师工作站”,有26名黄石市中小学学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聘为湖北师范大学驻站教师,在21所中小学设立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暨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实践拓展基地。

  在黄石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中,2021年至2023年,每年有150名教师参加学历提升计划。其中,专升本100名,硕士研究生50名。

  ……

  中小学教师与大学讲师相互“客串”,系列深度合作,推动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提升了我市教育人才整体培养水平。

  在教育入口处做到“有教无类”,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出口处做到“人尽其才”,在武汉都市圈中“同频共振”,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更加清晰,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陈子才 阮瑞祺 柯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