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新闻发布会

关于2022年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情况的通报

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时间:2022-10-31

分享:

黄石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10月)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根据安排,下面我向大家通报2022年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情况。

国家创新型城市指的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2018年9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动员大会,吹响了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号角,在湖北省率先成立创新促进委员会,由市委书记任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制定出台《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十条支持政策意见》,高规格、高位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项目大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融合,深入开展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生态“三大”培育工程,我市科技创新生态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连续12年荣获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今年1月,我市成功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当前,全市各地、各部门和相关高校全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科技强市的工作要求,抢抓历史机遇,紧盯建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科创中心和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副中心的目标任务,以创促建、补短强弱,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系统谋划,完善创新顶层设计。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构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四梁八柱”。我市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创新委先后就相关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出台《黄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重点任务分解》《黄石市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打造“一带三极五基地八组团”的发展布局,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聚焦创新创业人才、建设绿色宜居黄石、强化组织保障等7个方面112项重点任务的深入落实,设置“一办六组”,压实责任、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二、加强主体培育,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进一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发展。一是梯度培育创新主体。广泛开展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89家,创历史新高,全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达478家,实现三年倍增。今年来,省级百强高新技术企业3家,完成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8家、通过专家评审259家;融通高科获评“独角兽”企业,全省仅获评2家,是武汉市以外唯一一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1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2家,79家企业入围全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17家企业入选全省制造业百强。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3个100”专项行动,建成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557个、主导产业研究院11个,实现两个“全覆盖”;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达84家。目前,全市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一,19项科技成果获2021年省科学技术奖,184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是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对接。目前,全市有500家企业与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先后与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共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联合创新中心。建成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市场、湖北大学和湖北工业大学成果转化中心,建成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6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家。全市技术合同登记达2402项,成交额达107亿元,同比增长57.3%。四是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强链”专项行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深入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大冶有色、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一大批重点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焕发新机;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中国(黄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企业智能化改造广泛开展,全市上云企业超过1500家,1-8月完成企业智能化诊断服务151家,智能化改造项目77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PCB产业年均增速更是达到50%以上;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4.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

三、加强平台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立足创新能力提升,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培育更多创新源头。一是推进光谷科创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谋划实施黄石功能区重大科创项目428个,总投资2430亿元,健全完善了“市领导包保、1+1双牵头、专班推进和一线服务”项目推进机制。目前,项目开工率达94%。今年7月16日,黄石科技城高质量开园,已签约入驻项目40个,总投资额92亿元。去年6月,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顺利开园后,发展步入快车道,入驻机构、企业73家,上海离岸科创中心将于11月5日开园。“研发在外地、生产在黄石,孵化在外地、加速在黄石,引才在外地、用才在黄石”的开放创新格局正逐步形成。二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大冶市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阳新县成功入选第三批湖北省创新型县(市、区)建设名单。为了加快导入武汉丰富科教资源,正着力加大与武汉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力度,将有效提升我市科创资源供给水平。构建“4+N”的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首进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居97位),大冶湖高新区首次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居88位)。三是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去年,黄石先进电子元器件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有色金属材料、特钢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今年,又有贝壳瑞晟获批国家级孵化器、铜都汇获批国家众创空间,我市国家级双创平台已达7家;今年又获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化学原料药及制剂2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高效节能装备制造、高端铝材及铝产品、高端工模具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数量仅次于武汉;湖北师范大学科技园、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全省首批仅7个;智能输送技术与装备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市级以上星创天地达20家。

四、加强要素保障,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提升创新策源动力,切实优化创新服务。一是强化制度创新。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在黄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支持柔性引进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深入推进“新黄石人”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不断完善“1+N”创新政策体系。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及时拟定印发《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若干意见》,即新“创新十条”,每年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近年来,全市科技金融企业库达到1195家,有530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科技贷款余额123.46亿元,较年初增长12.5%,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开展科技信贷融合试点,利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发放的科技信用贷款39笔、贷款余额9368万元。三是强化人才保障。聚焦科研人才项目难落地问题,设立1亿元市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围绕院士后备人选战略科学家人才的培育,深入实施“科创华新工程”,积极筹办华新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科技领军企业家黄石行等活动,全力为院士后备人选战略科学家提供精准服务。开展青年科技人才专题调研,召开青年科技人才座谈会,服务青年科技人才招引。目前,累计引育国家、省级重要人才计划专家18名,新增省级“双创战略团队”2家,各类创新平台新引进科技人才584人。四是建设绿色宜居黄石。大力推进“科技治气”、“绿满长江”攻坚行动,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2.0%,森林覆盖率达到36.92%。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我市万元GDP能耗下降1%。及时出台《黄石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智慧黄石建设再上新台阶。

尽管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企业创新能力、科研团队和人才数量不足,创新驱动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短板。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珍惜黄石科技创新发展的黄金期、机遇期,聚焦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增强主体创新能力、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优化科技创新生态,高质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黄石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借此机会,我代表市科技局,向各位新闻媒体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也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支持我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

通报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