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新闻发布会

关于黄石市质量强市工作推进情况的通报

来源:市质监局 时间:2018-10-16

分享:

  市质监局副局长 刘家文

  (2018年10月16日)

  新闻界的朋友们:

  上午好!下面,我就全市质量强市及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个通报: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面提升我市质量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2014年12月,我市在全省第2家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经过全市上下三年努力,2017年8月28日,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9月18日,省质强办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推荐报告;12月6日,我市代表湖北省接受2016-2017年度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实地核查,考核组组长、原质检总局(现市场监管总局)秦宜智副局长总结时指出,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黄石走出了一条以质量促转型发展的成功路径。今年4月,根据总局要求,上报了我市质量工作发展战略、特色亮点和数据信息。5月7日,省政府通报2017年度全省质量工作考核结果,我市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再次荣获优秀等级,质量工作在全省排位再创新高,同时也是全省唯一连续16年荣获质量工作考核先进的市州。我市在质量强市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聚焦构建质量共治,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1.质量强市战略推进有力。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发展高度,把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作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路径,市政府连续5年将质量强市工作列入工作报告,2018年更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列为全年重点工作目标。今年“新春第一会”,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出提质量、创品牌、服务城市转型升级,将质量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市《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市的实施意见》日前已经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质量强市组织保障得力。建立完善质量强市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质量强市工作,统筹协调重大问题。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优化质量工作考评机制,连续2年对县市区进行质量工作考核。2016-2017年,市财政分别安排质量强市工作经费628万元和801万元,占当年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例逐年上升,为质量强市工作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质量共治共建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在质量共治中的作用,逐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协同、社会监督”的质量责任体系,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广泛动员全社会共推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全市各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利用“3?15”、“5.10品牌日”、“质量月”等重要时间节点,营造出人人重视质量、参与质量、监督质量、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聚焦促进质量创新,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1.围绕企业是第一责任人,推动自主创新。

  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全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始终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质量因素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7年成功跻身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61家企业先后列入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8家企业上榜2018湖北企业百强,上榜企业数量全省第二。大冶有色、华新水泥入选2018《财富》杂志中国500强。东贝、新冶钢、劲牌等3家企业先后荣获湖北省政府长江质量奖。质量创新有力促进了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

  创新的关键在科技。我市以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实施十大产业研究院、十大企业技术中心、十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等“4个10”科创工程,积极构建质量创新平台,努力推动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目前全市已逐步建立以国家特殊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3家省级质检中心,7个国家级认可实验室、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的质量技术保障体系。

  3. 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活力创新。

  创新的基础在人才。全市聚焦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强质量人才引育,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打造出大批“黄石工匠”。大力开展质量教育培训,近两年开展质量培训13次,受众超过2000人。近三年,全市共有22项群众性质量管理成果(QC)获评国家级优秀成果。全市建立了3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多次与武汉大学质量研究院合作,提升我市质量创新研究整体水平,为我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注入强大的技术创新力量和高端智力支撑。

  三、聚焦培育发展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坚持“质量强市、标准先行”,着力打造“黄石标准”。

  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开展“千人百企”活动,全市建立100个企业标准化工作联系点,培训1000名以上企业标准化工作骨干。全市企业主导和参与制订国际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93项,其中主导起草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49项,省级地方标准11项。工业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9%以上,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率居全省前列。

  2.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着力打造“黄石品牌”。

  坚持品牌建设与质量强市并进,把品牌建设作为创新驱动、动能转化的重要举措,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全市现拥有5个中国名牌产品,15件中国驰名商标, 61个湖北名牌产品,102件湖北著名商标,7项中国鲁班奖。5家企业荣登“2018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2017年,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企业实现产值1173.95亿元,占规上企业总产值的49.8%,产值比重位于全省前列。

  3.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打造“黄石制造”。

  开展“六六八”企业质量提升工程,即重点推动600家中小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60家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先进管理模式,培育8家名牌标杆企业。召开全市企业质量提升经验交流会,引导各领域共同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市重点工业产品近三年定期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99.29%、99.57%和97.43%,高于全省同期6.4、4.77和3.53个百分点。在2018湖北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中,黄石12家上榜,排名全省第二。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8个产业集群成为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四、聚焦服务质量惠民,提升民生获得感新高度

  1.便民惠民措施有力,质量获得感和民生温度稳步提升。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我市以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契机,高起点大投入全面提升城市形象,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让全市人民共享质量发展成果。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方便市民消费,如我市有望在全省第一批实现“微信扫码乘公交”,极大的方便市民出行。2017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4天,同比增长2.6%。连续9年发布城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市民整体质量满意度达82.55。

  2.健全质量诚信体系,社会诚信意识显著提高。

  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多措并举健全质量信用监管体系。建立完善信用信息协同共享机制,并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工作创新奖。定期公示企业质量信用。每年两次面向社会发布企业质量信用“红黑榜”。引导重点企业发布质量信用报告。近三年,全市50余家企业主动发布质量信用报告。在全市开展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目前已公示标准155份。

  3.强化部门协同服务,质量维权渠道更加畅通。

  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食品质量安全、菜市场计量器具不准、电梯安全、工程质量通病、废气废水污染等问题,开展专项整治,逐步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整合36条热线成一个号码“12345”,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质量咨询投诉服务。2017年,全市“12345”平台受理各类投诉、咨询38250余件,办结率98%以上。

  虽然我市质量强市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全市质量统筹推进、质量基础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下一步,我市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及支持政策,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二是加强质量研究,确立更加符合质量发展规律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导向,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三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确保质量安全,将提升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城市质量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释放质量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