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新闻发布会

黄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促进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来源:省政府网 时间:2018-06-06

分享: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各位记者朋友:
  下午好!
  今天举行“牢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大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聚焦黄石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和嘉宾是:黄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叶战平;黄石市发改委主任胡敏;黄石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
  下面,请黄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叶战平同志介绍黄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黄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叶战平:
  新闻界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根据安排,下面,我就黄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简要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示范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7年4月,黄石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是湖北省唯一列入的城市。
  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3-5年的努力,全力培育4个千亿元、2个500亿元和4个200亿元产业集群,努力把黄石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特钢和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中心。
  示范区建设的载体:主要是两大示范园区。
  一个是,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示范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三个集群一个中心,即: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打造鄂东区域会展产业中心。
  另一个是,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示范园。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重点打造多式联运为主的“亿吨大港”,建成长江中游现代物流中心、外贸中转枢纽港和长江中游重要的新兴产业走廊。
  示范区建设的任务:主要有四个。一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二是围绕建设“亿吨大港”,推进港城联动发展;三是围绕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最美工业城市;四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
  二、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尤其是获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调结构、换动能、转方式、促协调“四句话、十二个字”的思路,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第一句话是:调结构。主要是调整三大结构,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围绕产业提升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坚持稳住一头、壮大一端,加速推进新旧产业有效接续。
  稳住一头,就是通过大规模技改,推进传统产业“有中出新、再发新芽”。去年完成技改投资250多亿元、增长141%,呈现井喷态,华新百年复兴基地、劲牌健康白酒基地、新冶钢三大技改工程、大冶有色40万吨电解铜等总投资300亿元的十大技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壮大一端,就是通过加大产业链招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无中生有”、由小到大,年均增长30%以上,先后成功引进台湾沪士电子等多家龙头企业,本月初,在深圳招商推介会上又签约12个项目、总投资291亿元;投资100多亿元的汉龙新能源汽车已实现量产,预计今年产量可达8万辆、产值100亿元,带动总投资近80亿元的12个汽车配套产业项目落地,形成“雁阵效应”。
  二是调整投资结构。聚焦投资质量和效益,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脱虚向实,投向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去年完成工业投资626亿元、占固投比重达40.7%。大力推广PPP模式,充分激活民间投资,去年完成民间投资1033亿元。
  三是调整空间结构。为破解城市发展空间制约,我市跨过黄荆山、挺进大冶湖,在4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谋划建设大冶湖生态新区。目前,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80亿元,20平方公里核心区基本建成,今年10月,湖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将在核心区开幕,大冶湖生态新区将“惊艳亮相”。
  第二句话是:换动能。主要是培育三大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科技新动能。加速推进“3个10”科创工程(十大产业研究院、十大工程技术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新组建模具钢、铜等产业研究院5家,黄石大冶湖高新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全市27家企业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湖北名牌产品达29个,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国家预验收。
  二是改革新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推行“先建后验”等改革,促进审批效能提速。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物流标准化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黄石信用状况地级市综合排名全国第三。
  三是开放新动能。加快黄石新港“亿吨大港”建设,先后开通江海直航、进港铁路、“翻坝第二通道”黄蓉铁路货运班列。加快棋盘洲、武穴长江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武九客专、黄石到阳新一级公路等建成。建成全省第二家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综保区,引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三年新增外贸市场主体100余家。
  第三句话是:转方式。主要是三个提高,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一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持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配置,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出台“金融八条”,设立4支16亿元产业引导基金,市级投融资平台资产规模达1164亿元。出台人才“黄金十条”,培育引进人才2.5万人。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探索土地短租新模式,新增项目用地近万亩。
  二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每个园区重点发展1个主导产业,加快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特色产业园区”,构建链条完整、配套齐全的良好产业生态,实现集群发展、错位发展。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老城区80%的企业实现退城入园。
  三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探索“资源+”新模式,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举办中国地矿科普大会、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等方式,让“藏在深闺”的地矿资源、工业遗址,转化为科普、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展示“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独特魅力,黄石工业旅游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九。
  第四句话是:促协调。主要是推动三大协调,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一是城与乡协调。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突出抓好10个中心镇、100个中心村建设,重大生产力布局全域统筹,推动华新百年复兴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在开发区、阳新县建设,大冶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3个乡镇入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阳新县南市村入选中国现代新村。
  二是经济与民生协调。深入实施精准脱贫,累计脱贫8.7万人、出列131个村,成功入列全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已完成棚改5.8万户,近20万人告别棚户区搬进新家。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均在80%以上,去年预算安排5.6亿元弥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缺口。
  三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筹推进“水、山、气、土”综合治理,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着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先后关停非法码头、露天采石场、模具钢企业各100多家,完成矿区生态修复治理近万亩、造林绿化60多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通过推进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我市已走过转型的阵痛期,呈现出多年未见的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态势。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进中向好。GDP增速由2015年的5.3%上升到2017年的7.7%,去年工业增加值、利润和用电量等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今年元到4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全省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居全省第二位;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6.7%,居全省第五位。
  二是传统和新兴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元到4月份,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均超过80%。
  三是发展平台更加坚实。黄石开发区PCB产能总规模超过2000万平方米/年,成为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黄石新港建成长江中游第一条“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线路,年吞吐量三年翻一番、达4000万吨。去年黄石进出口总额全省排名第二,元到4月份,全市出口增长52.8%,高于全省37.5个百分点,黄石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外贸百强”。
  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劲牌公司成为全国信息化融合示范企业,新冶钢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特钢生产企业之一,大冶有色同行业率先实现铜冶炼清洁生产,东贝公司压缩机产能世界第一,华新水泥公司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列,全市8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
  三、下一步示范区建设的打算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统筹发展的要求,持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之都、现代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奋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版”,争做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一是坚持全要素科学配置。加快科技、土地、金融、人才、环保、制度等要素储备,不断丰富要素供给;激活要素自由流动,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坚持全产业链协同推进。突出创新第一动力,大力实施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工程,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聚力。
  三是坚持全地域统筹发展。推进黄石城区与大冶市、阳新县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交通互联、城市建设等方面对接融合,加快全域一体发展。
  我就简单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下面,请记者朋友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各自媒体名称。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叶市长您好!请您介绍一下黄石近年来城市转型的整体思路和情况是怎样的?
  黄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叶战平:
  产业转型,是推动整个城市转型的基础和核心,是城市转型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黄石市坚持以产业转型为引领,整体谋划推进城市全面转型,探索出理念、产业、功能、生态、动力“五位一体”的转型模式。具体来讲就是:
  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对标先进找差距,推动全市上下摆脱资“唯矿思维”和“恋矿情结”,打破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城市功能上,坚持“市域一体”,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由城区环磁湖向环大冶湖发展,与下辖的大冶市共建黄石大冶湖高新区、与下辖的阳新县共建黄石新港,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同时,大胆探索“资源+”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城市形态由“工矿城市”向“工业+旅游城市”转变。
  在生态建设上,将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治污水为龙头,统筹推进“山、水、气、土”综合治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城市面貌从“光灰城市”向“生态宜居”转变。
  在发展动力上,通过加强工业研究院、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深化金融、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湖北之声记者:改革是第一动力,在示范区建设中,黄石推出“先建后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得了广大投资者的好评,请介绍一下“先建后验”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黄石市发改委主任胡敏:
  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在“一主两副”开发区探索实施“先建后验”试点。黄石市作为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开工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响应企业诉求,黄石率先在全省提出“先建后验”改革试点。“先建后验”承诺审批制试行一年以来,开发区共有17个项目纳入了试点,项目总投资143亿元。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平均78天,减少到6天,平均缩短90%以上,大大缩短了项目报建阶段时间。定颖电子一期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审批时间缩短3-4个月。
  黄石市的主要做法是以企业信用作出相应承诺,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前置改为后置,将开工前的39个审批事项减少到4个,只保留用地预审、合规性预审2项,以及企业注册、发改委备案2个手续,其余审批事项调整到开工后半年内完成,审批手续实行“1号窗口”全程代办;保留的7项服务性收费实行开发区代缴,规划环评等7个审批事项实行开发区统一评价评估;各部门从发放施工通知单起,就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全程监管,项目建成后实施多部门“联合验收”;同时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企业承诺制,增强企业守信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对改革试点成效进行梳理总结,对试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运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黄石市是老工业基地城市,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也大,黄石是如何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的?
  黄石市经信委主任张焕明: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持续开展“双千”活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技改。坚持把技术改造作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近年来我市技术改造力度空前,形成了集中技改、大规模技改的井喷态势。今年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208个,总投资500亿元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的十大技改项目总投资超过300亿元,一批百年老企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华新投资60亿元建设百年复兴基地;新冶钢投入30多亿元实施技改,向军工航天、汽车特种钢材迈进。2017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41%,增速全省第三;今年1-4月,技改投资增长91.7%,增速全省第一。
  二是强研发。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接,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合作,重点建设十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十大企业技术中心、十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2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
  三是提质量。加强质量检验检测,积极支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强质量管理,引导企业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品质革命”,积极开展质量精细化管理,以模具钢、模具、智能制造为重点,狠抓质量提升。目前,我市拥有特殊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省级公共技术检测平台5家,劲牌有限公司检测中心等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6个,全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27家。
  四是创品牌。积极开展“名品、名牌、名企、名园”创建,加大对名优品牌特别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培育扶持力度,重点打造新冶钢无缝钢管、东贝制冷、新兴管业、美尔雅等十大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件、湖北著名商标114件、有50个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80多个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个产品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
  五是活要素。聚焦项目、企业和园区,积极动员和优化配置全市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资金基金、人才用工、园区用地、物流运输、科技、环保、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连续三年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振兴黄石制造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转型升级,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950多人,推动110多名市内外专家与40多家骨干企业对接,对市开发区电子信息企业用工实施稳岗补贴,去年以来帮助重点企业招工1.75万人。
  六是促融合。促进金融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发展壮大产业基金,大力扶持优秀企业上市,深入推进银企合作。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港多式联运示范港建设,对接顺丰机场,全面提升物流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全市入选全国、全省“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60多家,劲牌公司、三环锻压、三丰智能分别成为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促进工业旅游与工业制造融合发展,去年成功举办了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打造了“山水园林市、最美工业城”的城市新名片。

  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张修富:
  谢谢记者们的提问!
  黄石市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希望各媒体精心策划,突出特色亮点,为黄石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确保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